编者按 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学术论坛升级改版,希望"研究和实践能够更面向真问题,有更多互动;共同体能够回归初心,有更多实质参与"。其中,分论坛报告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用8分钟时间指出该议题的研究前沿和实践需求。 本期推出中南大学王秉教授针对“安全技术产品研究——从局部改进到系统优化”议题提出的未来研究前沿。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fejjkE6PSYKnwJNNUDEpw 下面是整理文稿(经专家本人核实): 在安全技术产品快速迭代的当下,其发展质量与应用实效成为领域关注核心。未来该领域研究可聚焦三大核心维度,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专家简介:王秉,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校团委副书记,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家、“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人文社科)、湘江青年社科人才、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影响力双榜单、中国知网最具影响力学者、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等。主要从事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安全(Safety & Security)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推广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优青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省自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等10余项主要科研项目。出版《国家安全系统学导论》《安全情报学导论》《生物安全情报导论》《安全信息学》《安全文化学》等多部安全类专著。 编辑|李芒 审核|吕孝礼、王秉
在绩效评价层面,应建立“正绩效-负绩效”的科学核算逻辑。安全技术产品并非绝对安全。例如,反诈APP使用引发的依赖心理、安全头盔佩戴导致的“冒险和风险漠视”,乃至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人类风险感知能力的退化,均印证技术可能催生新隐患,这与“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的传统智慧高度契合。
在产品接受度研究中,需突破单一技术视角,关注多因素协同影响。设备性能限制(如农村老年群体手机内存不足)、技术矛盾(如灵敏性与误报率失衡)、体验冲突(如安全与便捷、舒适的博弈)等均是影响用户接受的关键变量。手机信息安全功能从密码、图案到指纹、人脸识别的演进,证明贴合人性的“傻瓜式”设计是破局的核心路径。同时,需充分考量多元安全需求与动态决策特征。
在体系构建层面,当前局部化分析已难以应对系统性问题。未来需搭建涵盖多因素、全过程、多阶段的理论分析模型框架,通过制定统一导则与标准,形成完整研究体系,推动从具体反诈、信息安全产品研究,向通用安全技术产品理论拓展,为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文字稿] 应急研究与实践前沿8分钟:王秉-安全技术产品研究——从局部改进到系统优化
本文暂无TAG标签!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