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薛澜教授等学者合著的新书《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我国安全的战略指导,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内容丰富、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安全观念体系,也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推进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尝试在明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思想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的安全态势和现实问题,为我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基于此,全书明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想,纵向梳理理论根源及其演变,剖析其内容和特征,横向比较不同国家安全观的异同,评估国家安全的总体态势,以期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提供新思路。
前 言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单列国家安全的专题,全面规划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筑牢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堤坝,而且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作为指导方针,从治国理政全局的高度来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让国家发展建立在更为安全的基础之上。
在当今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下,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各种风险之间交叉联动并耦合交织成风险综合体,我国发展进入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诸如新冠疫情、逆全球化等“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频发,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酿成全域性严重后果,威胁国家的安全。这种新的局面对风险的识别和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防范和化解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旗帜鲜明的人民性、统筹全局的总体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思维方式的创新性、指导现实的实践性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等特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标志着安全问题由此前的行政管理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由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问题上升为关乎国家发展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十年来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突破了传统视域的国家安全理念、体系和政策,强调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系统思维和方法,突出“大安全”的理念,应对全方位的国家安全威胁,为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提供了坚实基础。
国家安全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组织多方合作,共同治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别于传统安全的概念。因此,其理论体系、风险应对、决策主体、资源配置等研究也充满了复杂性和交叉性。为了深入探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书,旨在为我国国家安全治理的各级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工具,希望能够对他们的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和生活有所裨益。
本书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和国际比较着手,全面地梳理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横向比较国际上的异同,深入挖掘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意义,努力构建系统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通过分析当前态势与现实问题,梳理我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现状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国家安全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选自本书前言)
书籍信息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 薛澜 等著 2024年4月出版 ISBN 978-7-5228-2031-6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变迁
第二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第二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第三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主要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及跨国比较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安全观的比较分析框架
第二节 主要国家安全观的历史、现状与演变
第三节 国家安全观的跨国比较分析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国家安全观实践中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治理新要求和总布局
第一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我国国家安全总体布局
附录 国家安全态势评估方法
购买链接: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abbucket=20&id=781722269772&ns=1&spm=a21n57.1.item.4.273e523cKxCRah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排版:郭文博
审核:吕孝礼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