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正文
 

吕孝礼、朱宪、徐浩: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2012-2016):进展与反思

发布时间: 2019-03-24 22:00:4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副教授,基地硕士生朱宪,博士生徐浩联合撰写的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2012-2016):进展与反思》近期刊发于《公共行政评论》2019年第1期,评析了2012至2016年的国内危机管理研究进展,这是继《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一文对2003-2012年国内危机研究评述的续篇。

 

论文摘要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2012-2016):进展与反思

 

吕孝礼 朱宪 徐浩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五年(2012-2016)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文献,并与前一个五年(2007-2011)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描述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在筛选出349篇中文期刊文献后,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开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危机阶段方面,相比于前一个五年,近五年对危机前和危机全过程的研究均有所减少,但前者仍占最大比重,对危机后的研究依然最少;在危机前研究中,应急管理机制和体系最受关注;在研究类型方面,应然类研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最高,理论检验类文章显著增多;研究事件类型方面变化不大,仍以一般危机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为主,公共卫生事件次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类研究较少。整体来看,近年来危机管理研究呈现出学术共同体更加健全、主题更加细化、研究方法更加规范化的特点,然而对危机和危机管理现象意涵和规律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危机管理;应急管理;文献综述;公共管理

 

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4098,7179061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7YJC630101)

 

论文要点

      近五年,中文学术产出在经历了前十年领域发展的爆发期之后正逐渐进入沉淀期(图1)。

      评述文献来源及分布如下:

 

学术共同体演进:领域内“沉淀”出忠实的研究者并形成合作网络

 

      中国危机研究 “无形学院”在近五年逐步发展完善,领域逐步由形成期向成熟期转变。2011年,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时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并于2014年开始增设“青年论坛”;2012年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 2014年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正式成立。此外,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成为国内危机管理领域第一本收录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的专业集刊。

 

      近十年,该领域无形学院的成员逐渐稳定。朱正威、钟开斌、张海波、童星、刘鹏等学者发表量较为稳定,近十年发表总量排在前五位。近十年高产作者排名如表3所示。前后两个五年,国内不少研究机构保持比较稳定的研究产出,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机构间合作网络 (如表4所示)。

 

研究主题: 近十年研究主题变化较小,对特定的理论及概念关注不足

 

      两个五年(2007—2011年及2012—2016年)文献样本中高频关键词排序及频数分布见表 5。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公共危机”是前后五年均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而以此为关键词的研究多为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如国家安全战略; 国外经验的借鉴及国内经验总结; 对某项应急管理机制的探讨,如事故调查机制等。

 

      以“群体性事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 “社会治理”为关键词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风险和危机。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以朱正威为代表的学者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一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作了大量的论述,包括第三方机构参与稳评、稳评工作的主体界定等议题(刘泽照、朱正威,2015)。

 

      多数“风险评估”研究也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关,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风险评估研究较少。对 “群体性事件”的探讨近年来仍然是学者关注的重点,与前五年相比也逐步走向深入,重点关注助推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的诱因等因素。以“社会治理”为关键词的研究多关注信访和社会冲突化解等议题。

 

      关注“食品安全”的文献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相关研究议题十分广泛,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框架、财政投入、监管措施等。

 

      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图谱中并未浮现出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或概念节点,频率较高的仍为与应急管理有关的一般性关键词。两个五年间虽有细微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并不明显。这反映出在目前的 “无形学院”内,尽管有较为稳定的成员与研究机构,然而研究多从具体的现象入手,对特定的理论及概念关注不足,“无形学院”尚缺乏有共识的理论范式。

 

研究类型:应然类研究减少,理论检验类研究增多,研究规范性上升,对危机规律的探索仍需加强

 

      应然类研究从前五年占比58.2%到近五年占53.3%,其中不乏对当下应急管理的真知灼见和深度思考,然而大部分此类文章缺少数据支撑和严密的论证,容易沦为泛泛而谈。

 

      理论检验类文章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从5.9%增至11.2%。

理论建构类文章从占比18.7%降至13.8%,目前仅有极少数学者对此做出了初步探索。

 

      本文对理论检验类和理论建构中的实证研究进行进一步梳理,分别梳理了此类实证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贡献等要素。近五年在如下研究议题探讨比较集中,主要包括农产品风险、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灾害中的社会网络、网络舆情演化、危机中的合作网络、事故调查问责、政府信任。对这些议题研究进展的剖析将分别融入到下文的分析中。其中一些研究议题并未在国内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如应急管理中的专家参与(杨立华等,2016)、政府在危机处置中的注意力配置(李宇环,2016)等。(限于篇幅,相关梳理资料表格,读者若需要可联系本文作者索取)

 

      对此类实证文章的梳理发现,定性研究对方法的使用较为单一,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绝大多数学者通过单案例剖析或多案例对比来分析危机的演化,少部分学者尝试使用虚拟民族志和田野观察。在定量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得以广泛采用于分析突发事件中的组织合作或舆论网络的特点。少数学者采用实验法研究危机事件后归因或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在数据来源方面,定量研究所用的一手数据以问卷调查为主,二手数据来源于微博等媒体或统计数据。以公众为分析对象的数据较多,来自政府内部的数据较少。

 

关注阶段:仍以危机前为主,研究逐渐向特定的阶段聚焦

 

      由研究所关注的危机阶段变化可以发现: 前五年研究阶段以危机前和全过程为主,多关注西方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或是对危机管理全过程进行概述式介绍; 而近五年来,危机前研究和全过程研究均有所减少,更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具体阶段中的特定主题。

      对危机前研究进一步细分发现,应急管理机制和体系是关注最多的两个维度,分别占危机前研究总量的37.7%和22.7%(如表9所示)。学者着重探讨了风险评估、事前预防、应急协调等机制。相比于前一个五年,预案研究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应急法制和预警的研究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危机前研究中,风险研究逐渐成为近五年的研究热点,此类研究更多采纳国际学术共同体通用概念,重点关注风险认知、风险监管与治理等话题。不少学者以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为研究对象,一些研究以消费者对安全信息认证的风险感知、评价及支付意愿为对象开展研究,少部分学者则主要关注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另一方面,部分学者更为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社会风险及社会风险防 范和化解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性事件研究中很大一部分以邻避运动及网络抗争为研究对象。

      在危机中这一阶段,大量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相关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尝试揭开危机协调的黑箱。近年来,危机中的舆情演化问题也是研究焦点之一。社会网络分析也被用在舆情演变研究中,主要用于识别危机演化的关键节点(朱正威、石佳,2013)。

 

      在危机后的研究中,官员问责、组织学习和灾后重建、危机沟通与信任构建等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

 

事件类型:以社会安全和一般事件为主,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关注较少

 

      从关注事件类型来看,近五年研究仍然以一般危机事件为主,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次之,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较少(如表10所示)。

研究挑战及未来展望

 

(一)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推动知识的共同生产

 

领域内的合作网络逐渐成熟,未来可继续拓展与实务部门的合作,促进知识的共同生产 (Co-Production)。危机研究属于实践性强的研究领域,缺乏深度田野的研究者往往难以体会到危机给社会、组织和个体带来的冲击,增进与实务部门的深度合作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危机现象及危机给社会、组织和个体所带来的挑战,进而凝结出危机研究的“真问题”,促进对真实公共管理现象的研究(Head,2010)。

 

(二)研究主题: 亟需关注一系列尚待挖掘的领域,拓展领域的研究内容

 

      高层指挥者和一线危机处置人员对于应急管理的成败至关重要,也是目前应急能力建设所急需提供研究支撑的重要领域。受数据所限,现有实证研究多 以公众为研究对象,以一线应急管理专业人员、指挥官员和高级别决策者为对象的研究极少。

 

      近期的应急管理体制变革还面临大量现实挑战,但也为危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研究机会。多机构合并过程中组织文化融合问题; 中国特色的“职责同构”在新一轮应急管理机构改革 中在各地和各行政层级的差异及决定因素;由军人身份向公务人员身份的转变过程中个体、组织和区域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身份转变对后续消防及应急救援工作的影响都值得深入探讨。

 

      对全球风险和突发事件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首先,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留学生、驻外使领馆、援外非营利机构本身就受到所在国各类灾害和风险的威胁,以利比亚、也门撤侨为代表的应急管理工作在国内鲜有关注; 其次,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机构为代表的非盈利机构走出去参与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国国际地震救援队及援外医疗队伍参与国外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都有丰富的素材需要系统梳理; 最后,国外诱发的风险和灾害也在全球化浪潮中越来越多影响到国内,需要在梳理已有案例基础上探索中外应急协作 (与国际组织、外资企业、国外机构等) 的规律,这在马航坠机事件、各种大流感应对等案例中体现越来越明显。

 

(三)研究阶段: 探索新的数据获取方式,增加数据的精确性

 

      为了更好地获取危机中的研究数据,可采取情景模拟演练的方式。与此同时,实验方法可以与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结合。

 

      未来研究需考虑二手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如目前事故调查研究多以公布的调查报告作为主要数据源。但研究者需要注意,温州动车事故之前原国家安监总局网站并未系统发布事故调查报告。此类研究需要更为精细地厘清数据可得性问题,尤其是需要进一步修正事故调查报告可得性所带来的年度差异,从而将研究推向深入。

 

      此外,安全生产事故后的行业性大检查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式治理”现象,尽管“运动式治理”有其象征性意义,但其在尾矿治理和氯碱等行业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因此,可重点探讨安全生产事故后“运动式”检查转化为行业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的运作机制。

 

(四)研究类型: 加强理论开发类研究

 

      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积累和传播依赖于可对话的概念、理论命题和共识,因而未来的研究应立足于突发事件现实,开发理论框架并寻求形成对话的共识和基础。目前领域内的一些 概念可进一步开发,如“韧性”。

 

(五)关注事件对象: 未来需进一步挖掘典型灾害案例,为深化灾害研究提供支撑

 

      对于灾害的深度案例挖掘仍然不足。相比之下,许多灾害纪实作品对案例的剖析更加深入。例如《汶川地震168小时》、《爆炸现场》等。一些突发事件中,记者手记、微信工作群、以及视频和音频资料都为深度案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下载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拓展阅读

吕孝礼, 张海波,钟开斌,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 公共管理学报, 2012(03): p. 112-121+128.

 

全文知网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12&filename=GGGL201203013&uid=WEEvREcwSlJHSldRa1FhdkJkVG1CcDcvS3k3Ykl3azlidnVwRUhaTEZ5S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TE0MTZaNF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