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詹承豫:着力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

发布时间: 2024-09-13 18:13:3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詹承豫教授受《中国应急管理报》邀请,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发表文章,阐释解读如何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全文如下。

着力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

应急指挥机制

詹承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我们要充分认识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的重要意义,充分运用科技赋能,推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决策辅助、应急指挥、处置救援等环节整体优化,加强全方位全要素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突发事件应对合力。

深刻领会深化改革中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决定》专门部署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表明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是当前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应急指挥机制可以通过精准的风险态势研判,果断科学决策,迅速、有序调动各方资源和救援力量。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科学规范的应急指挥和处置流程,能够增强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增强应对效果。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这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各层级之间需形成紧密协作的应急响应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预案衔接、资源统筹和快速处置,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也正是《决定》中强调要“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和“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是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定》都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专章部署,这充分说明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需要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以有效应对和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和挑战,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发展。

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强调各级各类主体在制度、信息、资源、响应和行动等方面的整体协同联动,可以有效加强部门间、军地间,以及跨灾种、跨区域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资源协调和响应联动,有助于破除传统应急指挥机制中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障碍,实现各类应急资源和力量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凝聚突发事件应对合力,提升全社会安全水平,为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需要不断破除障碍

一是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藩篱。

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藩篱,是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举措。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时间紧迫和高度不确定等特点,这使得应急指挥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受部门本位和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各部门、各地方间职责划分可能存在模糊或重叠。在应急指挥过程中,模糊、重叠的职责边界可能使得不同部门和地方之间存在推诿扯皮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甚至导致信息孤岛、资源分散和联动乏力。一方面,各部门、各地方可能由于无法及时获取到全面的信息,影响风险研判和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准确性;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应急资源和救援力量可能存在分散或重叠,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或造成资源浪费。为此,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打破条块分割藩篱,整合优化全方位全要素的过程。

二是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复杂风险挑战、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增强应急指挥科学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突发事件发生及其演变往往伴随着大量复杂、瞬息万变的信息,其应对过程涉及精准的风险研判,超常规的装备设施、救援力量等调度,以及资金保障,这就需要应急指挥系统具备高效的信息收集、整合和处理能力,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更是放大了这一特点。在传统的行政体制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设置往往呈现出分行业、分灾种、分区域的条块管理模式。由于各部门、地方之间的职责划分、利益诉求等差异,这种模式下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全要素协同联动效率较为低下,其协作过程中往往存在沟通不畅、力量分散、资源重复、协调困难等弊端。因此,我们要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这种传统模式局限,实现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全要素全社会协同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整体合力。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要全方位全要素协同联动发力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要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灾种的全方位全要素协同联动。

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关键是要形成应急指挥中的跨部门、跨地区、跨灾种的全方位全要素协同联动合力。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共同参与。

首先,我们要明确跨部门、跨地区、跨灾种应急指挥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细化各级各类主体风险防范、资源储备与应急响应的责任边界,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地区在应急指挥中的功能定位和职责权限。

其次,我们要进一步规范跨部门、跨地区、跨灾种的应急指挥协同联动制度,明确应急响应协同联动的程序、标准和要求,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立体支撑的应急指挥网络,确保多元主体在协同过程中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推动形成全社会突发事件应对合力。

再其次,我们要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的制度保障。《决定》提出“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双向优化。

二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要风险研判、决策指挥和应急处置等全流程整体优化。

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需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决策辅助、应急指挥、应急处置等多环节全流程整体优化。

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应急指挥机制秉持全流程优化思维。其中,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是应急决策和应急指挥的基础。在识别和分析潜在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影响范围基础上,精准研判突发事件风险演化态势,可以帮助应急指挥人员明确应急决策和应急指挥工作的关键难点和重点方向。

信息处理和决策辅助是提高应急指挥效率的关键支撑。突发事件发展演化往往具有信息不完备性和危害性,这要求应急指挥人员在掌握有限信息和短时间内要做出关键决策。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信息收集、共享及处理机制,专家咨询及风险研判会商机制等配套机制,为应急指挥提供有力支撑。

应急处置环节涉及物资装备、救援力量和资金等资源,其储备和调配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作。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只有各环节不断优化和紧密衔接,应急指挥才能更加精准科学、协同高效、反应迅速。

三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要充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新质生产力将带来产业发展和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要求我们充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首先,要进一步提升应急指挥系统的精准化、智慧化。城市日常监管、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等智慧应急指挥系统,要汇聚多部门、多类型数据,以实现应急预案数字化、各类风险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和智能分析、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精准调度,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其次,结合实践开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应急指挥的试点工作。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并归纳总结新质生产力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及其实现路径,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在洪涝灾害、森林火灾、安全生产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方面的潜能,为后续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依据。

再其次,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和装备支撑。例如,我们通过配备包括通信车、短波电台、无人机等装备,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在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条件下也能保持通信畅通,保障应急指挥的响应效率和应对效果,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作者简介:詹承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

文章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9月3日第二版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