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詹承豫: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的机遇和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4-13 19:12:1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下午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要抓住我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机遇,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和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2025年1月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王祥喜强调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质战斗力,着力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改变应急管理战斗力生成模式,推动科技赋能向基层下沉。持续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受《中国应急管理报》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詹承豫就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下为文章全文。

对应急管理部门而言,同样需要抓住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机遇,创新安全监管模式,用新质生产力为安全监管赋能,借新质生产力破解传统监管困境,因地制宜发展安全监管新质战斗力,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安全监管质效提升,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先进技术加持  监管质效提升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以高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具有广泛的创新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刚好可以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突发性、耦合性、动态性风险隐患。比如,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设备磨损程度,从而提前预警,便于企业及时更换磨损设备,防范事故发生。

在优化营商环境和严格规范安全生产执法行为的趋势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为突破传统监管瓶颈注入了新动力。一方面,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对企业实施远程监管、无感监管,减少对企业的打扰,让企业踏踏实实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技术的中立性、客观性,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安全监管环境,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发展动力。

此外,利用先进技术开展监管执法,不仅能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还能提升执法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因为,在技术的加持下,能够实现执法过程留痕可追溯,减少人为操作空间,避免选择性执法或过度执法,确保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应急管理部门在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时,需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生产经营活动相关数据信息共享。这有利于研判风险形势,整合执法资源,促进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避免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同时,加快安全风险大模型研发和升级,可以适应复杂演化的安全风险形势,着重提升对新型风险的感知和防范能力。

目前,矿山、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已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应急管理“久安”升级版大模型对DeepSeek满血版的集成,在基层执法等应用场景中,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提供了更加智能、更加精准、范围更广的大模型服务。应急管理系统已探索形成较为丰富的安全监管技术资源,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整合技术资源  优化监管模式

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的重要标志是监管效率和能力提升。效率和能力的提升与优化不仅是技术整合的结果,更是安全监管逻辑的重构。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并非简单叠加技术,而是通过数据驱动、算法赋能、流程再造等,优化安全监管模式,破解当前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数据孤岛、人力瓶颈、资源限制等难题,推动安全监管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再向智慧密集型升级,实现安全监管覆盖范围更广、风险监测及预测能力更强、监管资源分配更合理、应急响应处置更及时等目标。

利用新质生产力优化安全监管模式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整合和监管协同的挑战。因此,在技术整合层面,要努力直面解决数据壁垒与标准化缺失、技术兼容性与基础设施不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较为滞后等问题。在监管协同层面,要深入分析部门职责边界不明晰、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等内在原因,推动技术整合和监管协同之间的相互牵引、整体优化。

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的关键在于提升监管人员的主动性和监管能力。这是赋能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提升监管效能急需补齐的短板。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提升了监管效能,但也需要监管部门熟练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适应智能化监管要求。另外,因新质生产力发展兴起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可能存在复杂性、动态性、隐匿性的新型风险,安全监管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复杂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特别是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亟待加强。

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本质上是一场“安全监管生产力革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新质生产力赋能成功的重点不仅在于技术的先进性,更在于制度适配性与人的能动性。应急管理部门要整合现有的应急管理技术资源,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技术整合与要素优化、流程再造、体系完善以及人员能力提升等,进行全方位整合,进而实现对传统安全监管模式的全面优化升级

明确原则路径  稳步推进赋能

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是破解传统监管困境、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关键路径。其赋能过程要以问题导向牵引技术革新,以实际效果检验赋能成效,形成“问题—需求—应用—反馈—迭代—优化”的循环优化机制。通过识别和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能够切实提升安全监管效能,降低安全风险。

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要坚持分步实施、循环优化的策略。赋能过程要适度超前、稳步推进,当前可聚焦智能风险监测、隐患排查、行政执法辅助决策、预案管理系统建设等,优先解决监管力量薄弱等痛点问题。在工作重复度高但决策环境相对简单和智能应用成本低且产出效率高的应用领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的应用模式。在确保能够切实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的基础上,再由点及面,综合推进综合执法平台、预案管理系统、应急决策辅助平台、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的建设,系统性优化安全监管模式。

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要注重科技、人才和产业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手段,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三者相互促进,形成可持续的多元协同效应。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单位、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监管为纽带,切实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更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简介:詹承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5年3月22日,第3版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