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第十届学术(青年)论坛升级改版,希望"研究和实践能够更面向真问题,有更多互动;共同体能够回归初心,有更多实质参与"。其中,分论坛报告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用8分钟时间指出该议题的研究前沿和实践需求。本期推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雪松教授针对“公共安全感”议题提出的未来研究前沿。 郭雪松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公众安全感是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安全的心理感受和主体评价,是衡量城市公共安全状况和评价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依据风险治理及感知的相关理论,安全感受到相关主体个人经历、现实情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风险感知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未来,可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研究视角,继续深化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是风险的社会放大与风险感知差异研究。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着手,将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以及文化视角系统地联系起来,分析风险事件与心理的、社会的、制度的和文化的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影响,进而探讨公众安全感的提升路径。
二是公共政策协商沟通机制研究。构建和完善利益主体协商沟通机制,就公共政策相关议题达成政策共识,对于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充分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促进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
三是危机沟通中的公众需求研究。根据对话沟通理论,公众在危机情况下需要真实、及时的信息,并与政府进行直接、持续的对话。随着政府迅速且广泛地采用社交媒体作为危机信息传递的标准工具,公众对对话式危机沟通的需求也在增长,要求政府采取稳健性、敏捷性策略予以回应,这是提升公众安全感的关键环节。
四是风险治理中的信息公开研究。信息公开在当代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共信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开放流动已经成为政府治理效度的重要决定因素。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作为重要的危机沟通和政策干预手段,更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理技术。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对政府满意度、公众安全感、风险认知及风险防范行为的影响等方面。
五是公众安全感与政民关系的研究。社会进入各类矛盾多发易发、可以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的状态,巩固并增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有助于塑造更加良好的政民关系。从重视公众对于政府治理过程规范性、治理结果有效性、治理结构均衡性的感知和感受着手,深化公众对政府能够且实际有效正确运行的直观感知与心理认同。
综上所述,可以将公共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有机融合,结合当前公共治理实践,进一步对风险感知、风险沟通等领域的研究进行优化和创新,进而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专家简介:
郭雪松,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主讲运筹学、公共危机管理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等课题研究,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在《Disasters》,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现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编委,担任国际期刊Univers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ISSN 2331-9577) 审稿人。
文稿来源:郭雪松
审核:吕孝礼
排版:郭文博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