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正文
 

中国应急管理 | 詹承豫: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

发布时间: 2023-03-10 15:02:3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近日,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詹承豫教授在《中国应急管理》上发表了题为《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的文章,以下为全文内容。

 

 

 

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
詹承豫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的工作开展明确了方向。在对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容部分进行词频统计、共现关系分析,综合运用ROSTCM6、UCINET、NetDraw等软件生成了高频关键词网络图谱,其中节点越大,表示该节点在网络中越核心,共现关系越强,具体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今年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应急管理相关内容高频词,主要围绕着“安全”“建设”“应急”“风险”“治理”“体系”“隐患”“救援”这八个核心关键词展开,且其处于中心地位。与“风险”和“治理”这两个核心关键词,共现关系较强的包括“源头”“常态”“监测”“预警”“工程”五个词语,表明今年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是完善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包括常态化风险治理、制度化源头治理、信息化监测预警、长效化工程治理等多项措施。

一是常态化风险治理。如广东、浙江、湖北、河南等十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将“安全”“风险”“隐患”等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体现出以风险治理为转向的应急管理工作关口前移。

二是制度化源头治理。如北京、广东、陕西、海南等省都强调了在社会安全治理领域的源头治理,将“风险源头管控”“源头治理”“隐患治理”作为推进公共安全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是信息化监测预警。如安徽、山东、广东、广西等省份强调建立“风险排查处置常态化机制”,强调要加强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等作为风险治理的重要抓手。

四是长效化工程治理。如河南、江西、湖南、甘肃等省都多次提到通过“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水利工程”等工作措施,通过长效化的工程建设,来强化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提升。

尽管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与应急管理工作有关的内容,已经有意识地关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但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需要推动安全关口再前移,关于如何加强风险治理仍然较为宏观宽泛,存在具体有效措施不足等问题。“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要求,以风险治理为中心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转型,进一步补齐安全关口前移的短板,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可重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关键领域风险治理制度的包容性和有效性。风险治理的实践面向风险挑战的现实需求,风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准确识别与评估风险隐患是安全关口前移的难题与关键。制度保障是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安全治理关口前移的坚实基础,当前全国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等工作,但一方面如何将这些措施制度化,并将风险治理成效与干部晋升提拔、工作绩效评价等挂钩,增强有效性,让制度真正能够运行起来;另一方面也要预判可能的不确定风险情境,增强制度建设的预见性、包容性和适应性,提高风险治理的制度韧性,加强应对风险冲击的制度优势。

第二,细化跨部门跨区域安全关口前移措施的落实机制。目前,地方应急管理实践中已经意识到风险防范与关口前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工作方向开展了相关工作,但各地推动安全关口前移的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地方政府的落实措施仍具有运动式、口号化等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风险治理成效。风险治理突出底线思维,坚持预防为主,关注潜在的风险隐患,将风险事件化解于成灾之前,地方应当强调措施落地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尤其突出跨部门跨区域风险治理手段的具体化,从风险分级管控、风险隐患排查等预防机制入手,加强对当地风险状况的认知,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制定风险处置措施,推进安全关口前移落到实处。

第三,提升风险治理工具应用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沟通、风险监测预警等风险治理重要环节的开展依托于现代化工具的应用,然而在实践中,技术工具研发与风险治理需求不匹配,新兴领域先进技术成果在风险治理实践中的转化应用仍不成熟。不少地方在技术支撑平台应用上容易跟风,贪大求全,投入不少但成效不足。未来应以技术赋能推进风险治理现代化,不仅简单依赖技术,更要加强组织、人员和技术支撑,培育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沟通等领域专业化力量,推动风险分析研判等技术的创新,提升技术赋能风险治理效果。

第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和安全监管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应急管理实践的发展方向,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出“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各地政府应当结合地域风险特点,进一步明确风险防范化解的重点领域及监管思路,将应急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地方的风险分布状况、社会经济情况及安全监管能力等条件,因地制宜,综合研判,加大重点领域风险治理的关注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治理实践突破,切实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安全治理的关口前移。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2023年第2期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