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会议发言|吕孝礼:危机研究又五年——进展与反思

发布时间: 2023-07-03 00:53:4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2022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 应急管理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构建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吕孝礼博士应邀发言,主题为《危机研究又五年——进展与反思》,以下是发言主要内容整理。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们的最新研究。在过去这五年里应急管理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前面的同行已经做了很多分享,其中有一些观察大家有很强的共识,比如,安全在整个政策议程中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应急实务工作近五年也有许多新的探索。例如,首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其实从地理维度看,在这么大的地理区域内开展如此重大的风险普查工作在全球是具有首创性的。此外,事后调查工作也有新的进展,这方面工作以往主要集中在安全生产领域,现在自然灾害领域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学科建设与学术领域也有很多新的工作正在开展。

具体到公共管理视角下应急管理领域的产出,知网上形成了较高的学术关注度。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应急管理研究的关注呈现大幅提升趋势,受非典、汶川地震等各类重大事件的影响也会出现短时波峰,新冠之前存在比较长一段时间的沉寂与平稳期。

今天报告的数据主要是2017-2021年发表在16本期刊的文章,是在之前两次综述的基础上做了完善和更新。这些期刊来自公共管理、政治学还有综合社会科学类。从统计结果来看,近五年是学术发表的高峰期,2017和2021年恰好每年都是106篇,而中间的这段时间基本上保持在每年80篇左右。《中国行政管理》是发表危机研究的大本营,《公共管理学报》基本上每年有七八篇左右的相关文章发表,其他的期刊也有一些少量的发表,《管理世界》极值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新冠肺炎早期推出了特刊。在维持原来的编码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在细节上做了一些调整,总体运用内容编码的研究策略来勾勒出应急管理的总体分布与趋势,围绕不同作者对领域的理解来分析学界主要的研究策略与关注的核心研究议题,以及发展趋势。

对比近两个五年发表数据来看,核心研究者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在上一个五年中一些资深专家学者发表相对较多,在这个五年里涌现出了一批年轻学者。诚然,这是从学术发表数量角度的一个呈现,并不能不完全代表目前研究的情况。

从关注阶段来看,研究仍以危机前为主,逐渐向特定的阶段聚焦,机制类研究显著增加。与上一个五年相比,危机前的研究只是缩减了不到2%,机制类的研究由原来的37%上升到57%,但对于应急预案、应急法制的关注仍然较少。

机制类研究的主题包括风险的识别与评估、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随着稳评数量的增加与稳评报告数据来源的增多,学者们借助稳评报告或文件开展了描述分析。风险防范方面,中国学者提出“闹大”等本土化的概念并开展了相关风险化解类的研究;体制类研究中存在对中国应急指挥机构的分类研究、历史维度下的灾荒史研究、体制与协调机制问题等,但整体上取得的实质性突破仍需要继续努力,对“变革适应”等话题关注较少。

危机中的研究有所增加,但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当前关注的主题主要聚焦在政府回应、公共舆论与危机沟通方面。例如,对政府留言板等进行舆情分析工作。在新冠疫情的早期,包括公共管理等相关领域开展了对危机响应举措效果的评估。

危机后的研究数量较少,但逐渐开始引起关注。以事故报告为数据开展的事故问责类研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后的组织学习研究增多,但组织学习研究目前更多探讨理论框架,缺乏扎实的分析。另外,对灾后重建研究有所关注但整体仍较少,比较典型的是对汶川地震对口支援重建、灾后商业恢复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类型方面,应然类研究占主导,理论检验类研究次之,理论建构类研究较少。对危机理论的探索仍需加强。总体来看,应然类研究占的比例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总体来讲还是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理论检验类研究现在得到很大提升,建构类研究依然较少。

应然类研究仍以经验总结和工作心得为主,国外经验借鉴比重显著减少,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公开数据爬取的公众风险感知描述分析有所增长。另外,理论检验的增长体现在对专家和消防救援队伍等群体的关注和检验已有理论在新冠疫情场景的适用性等方面。理论建构研究相对较少,少数研究尝试抽象出分析框架,但仍然存在对话性不强、知识可积累性弱的问题。一批研究尝试借助理论分析现实,部分文章引入已有理论视角解释现象。

危机关注类型以社会安全事件为主,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增多,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关注量相对较少。虽然新冠肺炎爆发,但是近五年文章以社会安全事件为主,大约占比37%左右,比例相比于前五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增长五个百分点,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关注量相对较少。其中,社会安全事件关注数量最多,信访、邻避抗争、稳评等仍占据多数,校园安全研究关注度增加;公共卫生事件逐渐增长,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成果多,同时食品、药品及卫生监管问题研究较为稳定;事故灾难事件研究呈现小幅度增长,可喜的变化是开始关注实际使用的行政管理手段以及对安全生产治理机制效果的检验,比如挂牌督办机制等;另外,自然灾害事件的关注最少,原因可能与数据可得性有关。

未来研究展望的选题

第一、以回应国外学术共同体主流研究的居多,回应当前我国管理政策和实践核心张力的研究仍有大幅提升空间,比如部门变革调整衍生问题、消防、关键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的组织过程等;

第二,对巨灾等极端场景下的管理和政策问题关注较少,其中包括疫情期间中央指导组、援鄂医疗队、方舱医院、指挥部等临时性组织的研究,以及对巨灾峰值需求管理的研究,例如稀缺性管理的价值问题、增产扩能等资源配置问题、110接警平台和12345服务热线的信息处理问题。

第三,当前对应急能力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关研究仍关注较少,如协同研判能力、跨部门协作能力和分布式知识整合及指挥能力等。

第四,全球性公共卫生等新兴问题的危机研究值得关注,如全球治理研究可以关注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的国际参与规则以及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全球公共卫生应急学习和变革适应研究可以关注公私组织、制度和社会学习机制等;国际比较研究可以关注典型抗疫政策的国际差异及政策工作执行对多元主体行为的影响。对此,未来的经费支持导向较多,但也意味着当前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关注仍存在一些不足。

未来研究展望的方法层面,鼓励探索多样化的方法。随着二级学科的建设,学界有非常强的共识来开展田野工作,部分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前期探索,但是深度田野调查的论文并不多见,需要共同体持续凝练在中国场景下理解灾害“现场”的实践。另外,极端场景下的数据不可得、不易得,对此学界可以探索一些其他数据获得手段,比如将情景模拟作为退一步的选择。同时,新数据可能带来新的探索可能,可以深化对一些议题的理解。如视频类数据对于揭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制、灾害现场的快速风险评估等能够起到帮助。


(本文根据“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构建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内容整理而成。)

新闻来源:应急管理交叉科学研究公众号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