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彭宗超、曹峰:面向新时代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4-23 00:24:5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3月23日,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副主任曹峰的文章《面向新时代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以下为全文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及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全局。2012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应急管理领域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专业人才。2018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党中央组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2020年4月,鉴于新冠疫情防控凸显应急管理的极端重要性,教育部会同应急管理部印发了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相关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代表性高校先试先行,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优势,高水平开展研究生培养层次公共管理学科下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名单,截至2022年6月30日,除军队单位以外,全国高校共有36家单位自主设立了应急管理、卫生应急管理、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二级学科,6家单位自主设立了应急管理相关交叉学科,部分高校还在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等方向开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应急管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撑。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应着力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发展。
第一,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型,其应急管理过程涵盖预防与事前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各个阶段,因此我国的应急是“大应急”。应急管理学科既具有不同于常态公共管理的专业性及行业性或部门性,也具有突出的跨学科跨专业多部门多行业交叉综合协同的特点。
高校发展应急管理学科,应该结合各自专业优势、服务的行业需求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综合性高校可着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和前沿理论研究,培养应急管理综合性人才;行业性和专科类高校应与本专业、本行业密切结合,更多体现专业性、行业性特点。在学科建设上,必须重视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建设,突出交叉性和融合性,把应急管理学与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灾害学、气象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消防安全工程、抢险救援、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学科和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更多实务部门参与应急管理领域人才培养,形成立体综合的学科知识、理论和实践体系。
第二,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理论研究与政策应用能力。目前,应急管理教师队伍面临三个主要挑战:一是专业教师人数不足,无法满足学科全面发展的要求;二是不少教师应急管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不足;三是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应急实践衔接不紧密,应用导向性不足。因此,各高校要根据应急实践和学科发展需要,以全局视野、战略思维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积极打造稳定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建立专业性、动态化应急师资评价标准,创新师资引进和培养机制。同时,应建立行业专家库,积极打造“学术—实践双向交流”机制,推动应急人才在学术研究部门与实践应用部门之间相互有序有效跨界交流,促进应急领域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
第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全民应急能力。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加快培养应急管理领域创新及领军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一是加强学位教育。依托高校和专业机构开展应急管理领域学术型博士、硕士以及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系统打造应急管理各专业方向的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二是开展相关培训。对于应急管理这一面向形态各异、复杂多变突发事件应对的领域,应及时开展短平快的应急管理干部培训或专技培训,将最新的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教训快速传播至相关应用和实践部门。三是实施社会宣教。充分利用全国消防安全日、世界急救日、国家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契机,利用各种传播教育渠道和方式,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方式,向全民特别是向青少年开展应急领域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应急意识、知识和能力。
第四,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突出实践应用导向。课程和教材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应该随着学科体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是加强应急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统筹。不断推进教材开发,强化相关基础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用技术技能课程建设,对国内外应急管理历史与现状、知识与理论、政策与法规、案例与数据、创新与技术、产业与产品等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推动产生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的精品专业课程。二是全力推动应急管理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不断将全球全国最新的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实践经验开发为教学可用的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资料,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并高度重视慕课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慕课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以及元宇宙课程等,在开放课程平台上广泛使用,有效扩大应急知识普及的力度和广度。
第五,打造专家咨询团队,促进决策智库建设。加强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应急管理智库建设,为实现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深度、有精度、有力度的决策咨询,同时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面向公众进行政策解读、知识普及、答疑解惑。
做好应急管理领域智库建设,一是要建设开放式多学科专家平台。充分吸纳政府部门、高校等研究机构、专业单位、救援队伍、社会组织、媒体等相关领域的专家,集成多向度的决策咨询团体,促进信息流、知识流互联互通,推动各个系统协同合作。二是要统筹推进学术与政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产业规划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宣传教育研究等,也要加强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促进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决策咨询建议,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能够对形势研判和应急决策起到积极有效的支撑作用。三是要重视数字技术赋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在决策咨询中的应用,加强应急管理数据的关联、聚合、挖掘、分析,让决策咨询更加及时高效和科学精准。
第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应急产业、教育和文化发展。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公共安全基础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促进应急产业发展,一是不断开发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和处置救援等应急产品与服务。二是积极创新应急产业服务业态,以需求增长拉动应急产业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提升应急产业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四是积极推动新兴技术手段在智慧应急中的应用。
第七,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增强国际交流互鉴。加强应急管理、应对风险挑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和举措。应当立足我国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应对气候变化、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含疫情防控)、社会安全等各领域的国际交流。积极组织承办国际应急理论研究和产业领域的重要会议和活动,鼓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高校等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国际应急产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周边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建立合作网络、搭建合作平台,就风险和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体制、机制、流程、技术和装备等进行充分的交流互鉴。一方面虚心学习各国先进理念和经验教训,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应急领域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各国介绍我国在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讲好应急管理的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