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朱伟:安全韧性社区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1-08-19 15:27:4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2021年7月26日,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第八届青年论坛在兰州大学召开。在专家主旨报告阶段,应急管理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伟带来了主题为“安全韧性社区建设的路径与实践”的精彩报告,他从社区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社区防灾韧性理论探讨和安全性韧性社区的建设路径三个方面为大家全面剖析了安全性韧性社区建设的内容,最后以实例介绍了安全性韧性社区建设实践的应用示范。

图片

社区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武汉市青和居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
社区是人类群体活动和城市风险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承受者。社区作为承灾载体,在地震、台风、洪灾、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风险的作用下,呈现脆弱性,“黑天鹅”式的外部风险高度威胁;社区也是风险的潜伏和聚集地,“人-事-地-物-组织”等社区内部固有风险要素耦合关联,具有复杂性,“灰犀牛”式的内部风险集聚耦合。
社区风险防控与安全治理是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安全治理的基础,也是贯通对接具体点位和中观运行的切入点,向上为城市安全提供鲜活数据源,向下为公众形成民生流水线,打造政府、社区、企业、个人全方位综合信息渠道。
但是,社区风险因素高度汇聚且复杂耦合关联;社区管理条块分割明显;警务、政务、物业、综治“各自为战”。社区风险防范又面临社区工作基础性不足、社区信息共享性不足、社区管理针对性不足和社区居民参与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需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社区应急业务知识,形成“知识+数据”型的社区安全治理,进行社区人、事、物相关的运行态势感知、风险识别评估、事件预测预警,提高社区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控能力。
社区风险防控应按照系统化、结构化和及时化的发展思路。由一个带头的组织对风险的指挥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包括社区各部门充分的沟通与协商,完整确定风险治理内容与场景;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识别,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要着眼于系统性风险控制,采用积极措施控制风险。同时也应符合社区的内外部环境和风险状况,应是透明的、包容的、动态的、反复的以及适应变化的。另外需要对风险进行排序,首先识别最高的、优先级的风险。
社区风险防范是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体现,社区乃至社会都不能容忍暴露在大的风险之中。

 

 

韧性社区建设路径

 

2020年11月3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早在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将“韧性”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2016年联合国召开第三次人类居住会议,构建有韧性人类居住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面对各种灾害应急应对中暴露出了社区建设短板,我们了解到建设韧性社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划优化建立能够承受灾害和恢复健康的强有力的韧性城市,可以成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重要抓手。在韧性城市研究之下,研究者开始思考韧性社区的建设。
韧性社区(resilient community)是指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灾害或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并随后能够快速恢复的社区或者社区系统。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社区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并保持社区功能正常运行,进而通过内部的自适应过程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表现为社区的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恢复能力。
与韧性城市建设的韧性能力一脉相承,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社区韧性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以及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五个方面。
与传统社区相比,韧性社区改进后在建设目标上更多元化,注重自我修复;在空间环境上品质提升,自成微气候;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治理也更为人性化、更加精确高效。
建设韧性社区相关指标及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内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有利于直接有效地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增强社区治理效能,为社区韧性体系建设指明方向。
社区韧性建设过程分四个阶段推进,分别是社区信息搜集、社区韧性评价、社区韧性短板分析、社区韧性提升策略和行动计划。
从制度韧性、组织韧性、空间韧性、设施韧性、服务韧性、网络韧性几个方面打造“六位一体”的社区韧性提升策略的规划。建设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恢复能力的“韧性社区”。
韧性社区建立以创新基层社区安全风险治理体制机制、推行分区域特征的社区安全风险治理模式、强化巨灾情景下“去中心化”的基层应急能力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治理主体外移、推进面向风险治理的韧性社区建设为建设重点。

 

大兴区亦庄镇的应用示范

亦庄镇正在通过数字化应急体系和智慧物联系统建设,打造“韧性城市”,让市民的家园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灾害或冲击。
打造“韧性城市”,首先是要对社区安全进行体检,对设施风险按单元划分进行“望闻问切”。目前,依托大数据技术,亦庄镇实现了对社区变配电室、消防设备、停车场、建筑物等监测,实时显示辖区风险源位置、类型、等级。
同时也开展了重点人群韧性测试、社区环境(实质环境、应急环境和人际环境)评估等。绘制了基于韧性视角的社区风险地图,包括标注社区风险点位,向居民告知本社区主要风险及注意事项等;社区应急资源信息;社区紧急事件联系方式及常见突发事件处置流程;防灾减灾常见标识、符号科普以及社区疏散路线等内容。
依托综治网格指挥中心,亦庄镇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七有”“五性”社区风险管控平台,提供平台能力保障,为社区安全与社区治理提供高效数字化服务。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进行架构设计开发了数字化预案系统,以预案数字化为核心,应急资源关联配置为支撑,地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既能满足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又能满足“战时”的应急救援工作需求。
建议开展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建设,承担科普宣教、日常巡查、应急救援、保障服务、应急物资储备、志愿者集结、临时指挥和信息联络等任务。

小结

社区是城市综合风险的承载主体。近年来,各类社区风险事件频发,“黑天鹅”和“灰犀牛”式的社区风险急需加强监测与防范。建设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恢复能力的“韧性社区”,将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为应对城市危机、保障城市安全提供了全新思路,为建设韧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专家简介

图片

     朱伟,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等。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