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博士毕业生程佳旭的研究近期受到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公众号“优博微占2020”栏目的关注。 详细内容如下:
风险感知、制度压力与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
Risk Perception, Institutional Pressure and Social Stability Risk Coping Behaviors of Grass-roots Officials
作 者:程佳旭
指导教师:彭宗超
培养院系:公管学院
学 科:公共管理
读博感言:闻道日肥
近几十年的经济社会转型使中国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风险。现实中,在“一票否决”的刚性维稳压力下,对于高概率且影响巨大的“灰犀牛”式社会稳定风险,一些基层干部仍会采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为的消极应对策略,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已有研究对此类消极风险应对行为缺乏合理的解释,且多将政府预设为理性的整体,忽略了基层干部个体风险感知对行为的影响。据此论文提出核心研究问题:风险感知与制度压力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基层干部应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行为策略?本研究揭示了社会安全领域的“灰犀牛”式风险被忽视的认知和制度根源,对于理解基层干部的行为选择、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采用混合式研究策略:首先,基于已有研究初步构建了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的“认知—制度”分析框架;然后,通过探索性的案例研究,对E市“城市疏解治理”专项行动这一高社会稳定风险情境中基层干部的行为进行过程追踪和比较案例研究,修正并完善了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心理测量与被试内设计的思想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对真实基层维稳干部的调查,对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定量分析验证。
研究发现,基层干部的消极应对行为与风险感知状况和制度压力有关:第一,基层干部的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是被制度压力所塑造的,维稳时间约束和维稳任务清晰度正向影响基层干部的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第二,在社会稳定风险情境下,基层干部的个体感知因素在制度因素的基本框架下对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稳定风险感知对于维稳时间约束和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起干扰作用;资源属性感知对于维稳时间约束和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增强作用;效能属性感知对于维稳任务清晰度和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干扰作用。 1. 引入风险感知因素解释基层干部行为,构建了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的“认知—制度”分析框架,这一综合性分析框架弥补了单一视角理论解释的不足。 2. 细化了对压力型维稳体制的研究,通过案例探索与定量分析发现维稳时间压力与维稳任务清晰度是影响基层干部行为策略的主要制度压力因素。 3. 将普通公众的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理论模型延伸到基层干部的社会稳定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问题,扩展了风险感知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相关论文发表于《公共行政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社会建设研究》。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