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正文
 

张强:紧守洪灾应对的三条生命防线

发布时间: 2021-08-19 23:02:3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张强教授近日在南财快评发表了题为《紧守洪灾应对的三条生命防线》的文章。全文如下:

灾害的侵袭从来不选择时日!河南郑州洪灾的冲击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紧接着湖北多地也发生极端强降雨天气,仅随州市随县柳林镇从11日21时至12日9时累计降雨503毫米,连续两个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据初步排查,此轮强降雨造成柳林镇8000余人受灾,21人死亡、4人失联;除此之外,洪山、何店等多个乡镇受灾,灾情损失还在进一步核实统计之中,救援抢险工作正有序推进。在如此重大的生命损伤面前,在强降水对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威胁之际,我们要痛定思痛,要紧守洪灾应对的三条生命防线。

第一条防线就是加强对超标准或巨灾风险的风险治理。对于致灾因子的科学认知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石,为此我们要系统分析本年度“七下八上”的汛期特征。我国自2021年4月1日入汛以来,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呈现出降雨过程累积量大、持续事件长、强降雨范围广、降雨极端性强、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在气候极端变化引致地区灾害风险特征变化的情况下,一旦超标准或巨灾事件发生(如河南超标准特大暴雨等),人们难以识别、感知到这种“反常性”,容易基于已有的经验行动,导致错过应对危机的关键“窗口期”,从而使得常态社会治理环境、主体、要素、方式都受到极大冲击。所以,要建立风险治理的底线思维,不仅要在意识上、科学技术上做好超标准或巨灾风险的监测预警,更要提前做好相应的以巨灾情境构建为基础的应急预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绘制城乡易涝类风险图并进行风险情境模拟,明确避难路径和场所,把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

第二条防线就是做好城乡防洪排涝体系的“避灾”调度。承载体是实现有效应对灾害冲击的重要客体,是长治久安的基础性防线。面对各类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超标准冲击,我们需要建立统筹应对的思路。大战当前,我们虽然无法从系统规划、统筹建设、科学管理等基础性环节上发力,但一定可以结合城乡现有体系基于大空间尺度上组合使力。在河南郑州洪灾中,备受关注的不仅是郑州城市部分关键性基础设施的惨痛重创,还有卫辉、浚县等地乡镇的全面受淹。从现有情况来看,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对于源头减排、蓄排结合的整体性防洪排涝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巨灾威胁下从“抗灾”向“避灾”应对思路的转变。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承载体的属性和能力,所以只能秉持生命至上的底线思维,对于行洪道、易涝路段、低洼地域村庄等风险隐患地点,在针对性采取工程性防护措施的第一时间着手启动转移安置工作。

第三条防线就是织密基层安全韧性防护网。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应急管理举措是生命防线的关键支撑。在生死之线,灾区往往出现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为此我们依赖的不能仅是高科技的智能技术,而是从底线上构筑心心相连、手手相携的“韧性长城”。为此,各地及时加强对易受威胁区域和人员密集区的风险管控,织好“村组干部+监测员队伍+社区应急志愿队伍+农户互助群+外来社会力量”无缝对接的安全网,坚持汛期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用好喇叭、守好夜,及时采取提前转移疏散、关停易受灾场所等措施,才能真正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无疑,这个夏天我们还将继续在做好防疫的同时迎接自然灾害的大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我们只有在这一底线基础上紧守风险应对、抗避结合、邻里守望等生命防线,才有可能打赢这场硬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社区安全专委会执行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