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活动预告 » 正文
 

沙龙#76:免于恐惧和贫困的自由:环境变化与心理应对

发布时间: 2017-10-26 00:25: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您好!

欢迎您参加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第76期沙龙!本期沙龙将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蕊博士主讲,详情附后。请参加沙龙的嘉宾于20171029日晚12:00之前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76期学

免于恐惧和贫困的自由:环境变化与心理应对

 

  间:20171030日(周),晚1900-2100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2会议室

主讲人:郑蕊,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吕孝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

评论人:徐建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副教授

  言:中文

内容摘要:

免于恐惧和贫困的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两个自由,而这两个自由也与人们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有关。人们通常认为客观环境与主观心境反应该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俗称的“心由境生”、“心随境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环境越危险(客观)人们越害怕(主观);环境改造得越完善(客观)人们越欢喜(主观)。然而,我们却在研究中发现了两个反直觉的效应。第一个反直觉的例子是“心理台风眼效应”:即在时间维度上,越接近高风险时段,心理越平静;在空间维度上,越接近高风险地点,心理越平静。第二个反直觉的例子是“城镇位错效应”:根据常识或直觉,人们或自然而然地推测城市居民的住地依恋应该高于城镇居民,而城镇居民的住地依恋应该高于农村居民。然而,依据投射测验的结果,城镇居民对住地的依恋反而有违逻辑地“掉”了下来,显著地低于另外两个区域,呈现出“软硬”指标的错位以及“常识预期”与“实际测量”的错位。两个反直觉的效应启示我们:客观环境与主观心境的对应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人类越是视“免于恐惧与贫困”为普世的基本自由,研究者就越有责任辨明“免于恐惧”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免于贫困”的心理调整机制。

人介

 

 

郑蕊,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风险知觉、风险决策与风险沟通,目前主要工作聚焦在“慢性低危害风险下人们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相关研究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慢性环境风险下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及助推方案研究”(717712092018-2021);青年基金项目:“非风险中心区个体风险知觉偏差的机制探索”(712011632013-201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雾霾风险对北京市居民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行为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91720202017-2019))等资助。文章:目前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等学术期刊发表SSCI/SCI论文20余篇。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