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应急基地多位研究人员应邀参加“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构建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2-12-08 17:14:2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2022年11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共同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应急管理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构建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论坛包括开幕式、研讨会主旨发言、闭幕式三个环节。来自中央部委、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作为特邀嘉宾先后作了主旨发言,并就应急管理跨学科建设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应急管理研究基地薛澜、吕孝礼等专职研究人员,高小平、童星、张强、钟开斌、詹承豫、魏玖长、张海波、朱伟、韩自强等兼职研究人员应邀参会并作主旨发言。

 

图片

 

研讨会线上合影

 


开幕式

开幕式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主持。杨院长首先代表应急管理跨学科平台向各位嘉宾的到来和支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上午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分别致辞。

图片

 

杜鹏副校长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新路建设十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交叉学科,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在学科交叉基础上快速发展,加快建构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在学校学院的双一流建设工作中,顺利筹建了应急管理跨学科等重点平台。
图片

 

杨东院长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创新规划平台的建设情况。重大创新规划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不仅服务于科研,还开设了一批新的课程,出版了一批新的教材,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做了大量工作。应急管理的跨学科交叉平台整合了校内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业绩。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特别提出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推动人文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应成为学科交叉的新增长点。

图片

 

严金明院长重申了此次研讨会主题的重要意义——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构建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为建设应急管理学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遵循。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公共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其中也必然包括构建应急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严院长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期望,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可以充分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图片


 

研讨会主旨发言
研讨会主旨发言分为上午会议、下午会议(平行论坛一和平行论坛二)。
上午会议
上午会议邀请9位嘉宾进行主旨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主持。

 

图片

 

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国家减灾委秘书长郑国光作了题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主旨发言。他首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应急管理建设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非典”疫情,基本上以单灾种分散式应对为主,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也是以致灾因子为导向,以相关灾害领域的治理技术和工程为主,形成了相对独立、以部门为主的学科体系;二是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现代综合性应急管理体系开始构建,在此期间,许多地方的党校行政学院和普通高校开始建立应急管理学科,探索培养应急管理的专业人才;三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提前预防、科学治理,转变灾难推动型的治理方式,主动谋划防控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球性风险,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他建议要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是主体间多元协同的一个完整的闭环流程,同时具有全灾种和全风险的特征,属于国家安全体系和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他还归纳了当前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包括大应急和小应急的矛盾、政府应急与部门应急的矛盾、统与分之间的矛盾、新旧机构衔接的矛盾。他主张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探索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鼓励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建立有特色的应急管理学科,加快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工作,培养实践性、实用性、专业人才,待时机成熟时探索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学科架构。

 

图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马宝成作了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旨发言。他认为,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其中大应急的概念至少涉及二十个领域。对于大应急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应急管理的对象、手段等要素看,大应急是全类型、全过程、全主体、全手段的应急;从改革目标上看,大应急要求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从核心问题上看,大应急需要通过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来实现。当前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亟需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现象突出;二是综合应急管理职责落实难度大;三是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亟需健全。他提出应当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目标优化体制机制,强化统筹领导、优化部门协同、推动系统内部深度融合、优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

 

图片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高小平作了题为《医人医国:中国传统治理思想对现代应急管理的启发》的主旨发言。他借鉴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的经典思想,思考如何建设现代应急管理事业。中国古代长久以来存在“治未病”与“治已病”两种思想。“治未病”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先做预防性管理;“治已病”就是干预性的治理,包括应急管理。这两个思想脉络经历了“分-合-转”的过程,即分化、整合、转化,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医思想与治理思想关系的演化。他认为,中国传统治理思想对现代应急管理的启发可以从以下几点深入思考:整体观,正己观,安全观,治未-治已协同的方法,标-本兼治的方法,循证论治、辨证施治的方法。最后他结合以上“三观”“三法”提出中国古代应急管理思想分析框架,指出常态治理、转换态治理、应急态治理的辩证关系。

 

 

在主旨发言环节,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作了题为《应急管理学科生态群建设》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学科建设可以借鉴“生态群”概念。学科生态群包含学科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实践环境、可以吸收和借鉴的相关学科资源,以及本学科自身内部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从实践环境上看,应急管理学科与实践环境是良性互动的。从实践发展历史上看,应急管理学科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实践发展。从理论发展上看,应急管理学科理论源远流长,既包含风险社会、风险认知等宏观背景理论,也包含灾害社会科学、危机管理理论、风险—危机转化范式等直接理论来源,还包含综合应急管理、广义应急管理等自身理论框架。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看,应急管理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多学科介入并合作。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正威作了题为《应急管理:实践性的知识体系》的主旨发言。他总结了应急管理知识的特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在中国有自己的实践与话语。第一,应急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知识。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都会引发应急管理理论和学科的飞跃式发展。第二,应急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知识。应急管理工作实践所需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指导决定了学科本身必然是交叉综合的。第三,应急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知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加强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了“两坚持、三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应急管理效能得到整体提升,体现了应急管理实践的探索创新。第四,应急管理在中国有自己的实践与话语。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树立“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大应急、全过程”的应急管理理念,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体现了独特的应急管理发展道路。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作了题为《健全应急管理法治的规范体系、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几点启示》的主旨发言。结合二十大报告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他总结了与安全法治相关的十个方面论述,重点讨论了应急管理法治的规范体系、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在规范体系方面,总体和分类国家安全及应对措施的各级规范依据从上至下包含至少十个层级。在能力体系方面,构成要素包含体制机制、专职兼职队伍、教育培训机制等多个方面。在知识体系方面,由制度、机制、方法特点确定学科体系是规律,应急管理与应急管理法治都有机遇也都有难题,二者之间是包容互补关系,都需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应急管理学与应急管理法学的关系是二级学科与专业课的关系,应急管理法学是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必修课,注重理论加实务培养懂法治的应急专业人才。

 

图片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吴群红作了题为《交叉学科视野下的卫生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再思考》的主旨发言。她从科学发展与学科发展的趋势出发,阐释了“学科交叉-交叉学科”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回溯了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阶段性特征。从新冠疫情应对视角下的卫生应急管理措施切入,阐释了卫生应急管理学科的核心内涵及其局限性,并由此提出需要对交叉学科视野下卫生应急管理学科发展的再思考。她认为,交叉学科视野下卫生应急管理学科需要重构,应急管理骨干课程群需要完善,应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能力体系需要进一步强化。最后,她建议在交叉学科视野下发展卫生应急管理学科,需要将卫生应急管理纳入交叉学科,有必要将应急管理学科进一步升级为一级学科。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作了题为《清代灾害治理体系建设及其成效》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历史资源,基于中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索一条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之路。他以清史为例,从中国灾害治理体系理念的起源出发,讲述了清代救灾机制建设及其特性,包括备荒仓储的发达、慈善事业的普及、水利事业的提升、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等措施。最后,他建议需要对清代灾害治理的成效开展进一步的评估,主要包括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清代人口、大一统国家巩固等问题的影响评估。

 

图片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作了题为《应急管理文明和文明应急管理学》的主旨发言。他首先从应急管理文明的视角对二十大报告进行了解读,接着阐述了文明的含义,文明的五层次说和八层次说、文明和应急管理的相互关系,提出需要从文明角度研究应急管理学,但同时需要解决互为因果的难题。他认为,发展文明的应急管理,必须理解影响文明应急管理学的因素及其特征,可以采用浸入式体验和研究、破坏性试验或破坏性自然试验、缺失性试验、反事实设想式试验、比较研究等文明应急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他总结了当前最重要的三大任务:一是发展系统的文明应急管理学,二是重估现有的应急管理学,三是重建新型的全球应急管理学。

 

 


下午会议

 

平行论坛(一)

 

平行论坛(一)邀请了7位嘉宾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鹏主持。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钟开斌作了题为《新安全格局:一个基本框架》的主旨发言。他从历史方位、指导思想和路径选择三个维度对二十大报告中新安全格局这一新概念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新安全格局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进入新安全阶段、贯彻新安全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个部分。当前,要主动适应新安全阶段国家安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两个至上”等新安全理念,是一个形式推动、理念拉动、任务驱动的复杂互动过程。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海波作了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以南京大学的探索为例》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有两大使命:一是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这是基于实务需求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二是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强调基于理论构建应急管理学科。他针对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可能以及如何可为的问题,以南京大学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为例,总结得出了四个阶段、三大范式、两种方法、一套知识的建设经验。

图片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翁文国作了题为《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科发展思考》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大安全大应急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往面向行业需求为主的安全人才培养结构难以适应国家新形势下基础性、综合性和高质量安全发展需求。他认为应急管理学科发展的“新时代”包含统筹发展和安全、大数据驱动、预防为主三大要素,从管工交叉融合的公共安全管理基础理论、大数据驱动公共安全全过程模型方法和“应急大脑”集成方法与系统平台联动,共同推动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吕孝礼作了题为《危机研究又五年——进展与反思》的主旨发言。他通过对2017-2021年危机研究进展的综合性分析发现,在危机阶段上,学术研究仍以危机前为主,逐渐向特定阶段聚焦,同时机制类研究显著增加;在研究类型上,应然类研究占主导,理论检验类研究次之,理论建构类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上,以社会安全事件为主,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增多,一般危机事件研究减少,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研究最少。他认为,选题应关注管理政策和实践;方法应探索多样化。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詹承豫作了题为《应急管理跨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的主旨发言。他从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管理实践、技术工具和理论来源介绍了当前应急管理的跨学科属性,剖析了当前应急管理跨学科逻辑,即以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为主干、以风险要素(致灾因子)为延展、以应急管理应用情境为导向的三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逻辑。他提出探索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跨学科知识融合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前沿相结合,多种方式提升应急管理跨学科学术共同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合作交流。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自强作了题为《应急管理职业化与人才培养》的主旨发言。他基于应急管理部的建设目标以及应急管理学科的培养方案,提出应急管理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框架。从职业收入展望、应急管理工作内容、专业排名、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目前应急管理的职业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他提出,应急管理人才职业素养需要包含科学素养、领导力和知识体系三大方面。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钧作了题为《健全大应急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旨发言。他从三大层面讨论了如何健全大应急格局。首先,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服务于国家安全,构建新安全格局;其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服务于社会稳定,确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目标得以实现;最后,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服务于高质量安全发展,保障新发展格局,目标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图片


 

平行论坛(二)

 

平行论坛(二)邀请了7位嘉宾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一弘主持。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魏玖长作了题为《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协同治理策略研究》的主旨发言。他基于全球新冠疫情应对政策文本等多源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将集体行动关键维度与系统性风险特征相结合,从问题复杂性、行动者规模、行动者之间的协同强度、行动者之间的时间距离四个维度提出理论假设并进行验证。其中,协同治理的规模、高风险区域间的政策协同强度和时间集中性对系统性风险治理成效有正向影响作用。他提出需要将长期规划、级联视角、模块化视角、内部耦合管控、韧性培育相结合应对系统性社会风险。

图片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曹志冬作了题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主旨发言。他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卫生防疫模式、哨点监测模式、精准防控模式。新冠疫情防控也孕育出了三个新的机制:第一,人口流动性数据推动精准抗疫,利用数字技术监测并追踪人口流动支撑了精准防控;第二,网络信息流推动全民抗疫,疫情期间形成的空前庞大的实时网络信息流对疫情防控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基于流动性组织管理的疫情防控新方式,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普及革新了疫情防控方式。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樊博作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应急管理学科初探》的主旨发言。他从国家战略角度、建设基础角度、实践需求三个方面介绍了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背景,并从内涵、关系、范围三个方面对应急管理学科进行了阐释:第一,应急管理学科以公共管理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融合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种方法技术;第二,应急管理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存在交叉;第三,应急管理学科范围包括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应急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

图片

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吕欣作了题为《应急管理的大数据能力建设》的主旨发言。他首先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应急条件下人的行为是否存在统一模式和规律?第二,如何解耦信息物理社会系统并评估其抗毁性?第三,应急场景超大规模实体平行推演是否可行?并从大数据、复杂网络和计算实验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他将应急大数据决策流程划分为“应急大数据准备-应急大数据挖掘-应急决策-政策评估”的四个环节,从多元数据融合、应急数据保障、自然实验研究、前沿技术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应急管理大数据能力建设的前景展望,以典型应用案例印证了其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图片

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焦建彬作了题为《应急管理2.0:理论、技术与应用》的主旨发言。他介绍,应急管理2.0是通过智能化手段将应急管理事项纳入统一流程,以线上信息流和数据流为主线,打破部门壁垒来促进线下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实现以部门为中心到以应急事件处置为中心的转变,从而提高感知反应速度、决策科学化、治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最后,他进一步解释了应急管理2.0技术如何实现其应用效果,如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数字自转型基础上构建全新数字应急体系。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强作了题为《建构科技-政策-社会的共演机制——推动中国式应急知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的主旨发言。他探讨了线性模型、互动模型到内嵌模型的科学—政策—社会的共演框架。他提出,政府应与科学机构合作,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知识共享平台,加强科学、政策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政府和科学界应积极推动与社会共同进行生产知识,合理分配现有资金推动科学—政策—社会联动,让政府、科学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朱伟作了题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体系构建研究》主旨发言。他认为要从风险的角度认识城市和保障城市安全,在尽量降低不利影响的 基础上保证城市的安全发展。他分享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城市风险评估工作经验,以及持续推进风险评估政策发展的后续成果。他还以北京市为例介绍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体系的基本情况、体系结构、三大板块、工作背景,提出”1+1+N“体系,站在“大应急”视角来谋划风险管理工作、搭建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框架体系。

图片


 

闭幕式
闭幕式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孙英英主持。
图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事件特征—管理体系—时空环境”框架的分析》的主旨演讲。他梳理了中国应急管理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事件特征—管理体系—时空环境” 的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框架,提炼了应急管理学科的六大重点研究领域和二十一个优先主题。他指出,当前应急管理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安全作为专章论述,应急管理实际工作被纳入国家战略,应急管理理论研究进入新一轮高潮。然而应急管理研究面临着学科分野和学术产出等方面的挑战。他建议着重关注一个体制、两个机制、八大体系。

 

图片

研讨会最后,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对所有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对整场会议进行了总结。结合嘉宾的演讲内容和自身感悟,杨院长对未来应急管理跨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和展望。第一,应急管理需要站准定位,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要从中国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理清中国应急管理发展脉络,关照历史分析现实;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以“六个坚持”强化应急管理学科理论问题研究;第三,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应急管理相关问题;第四,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要处理好技术和制度的关系、本学科建设与其跨学科属性的关系、应急管理理论构建和实践发展关系、历史和现实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新闻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应急管理交叉科学研究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