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10月27日下午,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联合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举办了“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响应专场沙龙”。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张强教授在沙龙中进行了主题分享。
沙龙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教授在沙龙中进行了主题分享。现将观点纪要进行梳理,以便从业者和兴趣者交流学习。
01 引言:从全球灾害风险到中国式现代化
下面我会具体结合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今年的6月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等内容具体来谈一谈对于十三五期间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回顾,也展望一下在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在二十大之后,我们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和探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框架中可能会面临的发展机遇。
02 十三五期间关于应急管理体系的回顾
03 “十四五”规划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遇探析
展望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继续抓住规划里所提到的那些要点和龙头,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就是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加强制度设计,抓住制度保障日益健全的机遇,推动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提升治理主体协同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梳理出制度共建和优化的方案,使其既包含政策部门,也涵盖我们的社会伙伴们。
其次我们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构建跨部门、多层级、跨区域合作,推动治理结构网络化。一是平战结合,建立常态联络机制+非常态协调响应平台,彰显出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化、广泛化;二是跨域联动,开展属地响应的同时打破空间边界,利用“网上”“网下”联动优势,实现力量的跨区域调动以处置跨区域灾情;三是构建网络,协同应对各类复杂性、系统性风险,我们所谓的人民防线背后的无缝对接其实就是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还要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使治理场域趋向基层化,形成基层治理微观单元。最后一个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专业化发展,强化治理工具系统性,供给创新性应急管理人才,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04 “十四五”期间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
具体到“十四五”期间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五级政府体系和灾害管理周期进行探讨。比如在防灾减灾这一阶段中,专业化,社会化和社区化该如何结合?
我们可以深化“五社联动”,加快实现社区“三个有”格局,做到有社区“第一响应人”队伍、有参与式的社区风险地图、家家户户有家庭减灾计划,形成从社区到家庭再到个体的联动链条。在具体上,我们还可以创新我们的伙伴关系,增强物资储备和智能化调配,实现社会组织和企业过去所讲的公司合作伙伴关系。
在常态化的能力建设上,我们要始终抓住“人才”和“创新”两个关键点,社会组织可积极与业务部门、高校开展合作,推动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基金会在捐赠方向上加大在巨灾基础研究及救灾数字化平台应用等技术方面的创新支持,重点关注防灾减灾救灾的核心技术产品。
在灾害应急响应阶段,我们又该怎样加强我们的效能、建立一个有序、有力、有效的组群?首先,我们需要建立组织层面的应急预案,推动制度化、 专业化、 规范化参与,在这一方面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其次,我们要开展灾害的社会影响评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特色。最后,我们需要搭建行业信息协同机制,保障慈善资源的精准高效配置,探索运用基础化的科学手段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灾后重建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在恢复重建中推动长效服务供给,确保灾后支持的可持续性,比如可以建立灾后的一个长期的重建基金。其次我们需要建立灾后重建的监测评估机制,有机统筹发展与安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投入不仅仅是让它恢复发展,还要让它能够更加有韧性地实现我们的安全防护。更为深入的一点是,面向不确定性的时代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应对不确定性的学习型社区,通过人类主动的学习和适应来抵消未来的不确定性。
希望通过今天我们对于风险来源的了解和对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中安全治理格局的底层逻辑的把握,我们能够更有底气地去建构一条人民防线,真正实现社会力量的有序有力有效参与,推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安全发展,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