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公共管理》课程邀请中国地震局修济刚、车时做课程专题讲座,“应急沧海”第10、11期同步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5-28 15:02: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2025年5月24日,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课程主讲教师吕孝礼长聘副教授的邀请,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原司长车时,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修济刚分别围绕“多震灾国情与地震监测预报”和“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救灾行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贡献”为选课同学开展专题讲座,并同步开展“应急沧海”系列闭门研讨会第十期、第十一期。应急管理部离退休干部局史春丽一级调研员、基地相关课题组师生、MPA学员参与研讨。

车时以“多震灾国情与地震监测预报”为题作主题分享。他首先介绍了地震灾害在中国的基本情况,指出中国地震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严重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重视地震的预防、准备与应对工作。其次,他分析了中国地震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分别阐述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地震成因。最后,他指出地震监测能有效提升预报预警效果,并为震后应急工作提供指导;做好地震工作需要树立底线意识,增强极限思维。

 车时老师进行课堂讲授

修济刚以“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救灾行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贡献”为题作主题分享。他介绍了 2013年7月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救灾过程,分析了地方政府处置地震灾害时需注意的问题。修济刚总结了七点主要经验:组织管理协调有序;重要信息的收集全面、准确、及时;及时实施交通管制措施;抢险救援科学施救、有条不紊;临时安置物资发放有序;对志愿者的引导和管理到位;抚恤等政策及时到位。

修济刚老师进行课堂讲授

“应急沧海”系列闭门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与应急管理部离退休干部局联合发起,将定期邀请应急管理领域资深专家围绕指定研究议题分享亲身工作经历,旨在充分发挥资深专家的经验专长,促进经验传承,特别是与应急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动应急事业发展,提升研究和实践的专业化水平。

    

车时老师与吕孝礼老师合影留念


修济刚老师与吕孝礼老师合影留念

 

主讲人简介

车时,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硕士毕业于原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师从中国地震预报学科奠基人梅世荣教授,长期从事地震科研、预测探索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历任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管预报的副司长和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多次赴地震现场,具有较丰富的地震现场工作经验。

修济刚,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研究员。1982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理学学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地震局从事地震监测预报、规划、应急等工作。工作期间参加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毕业,北大法学硕士;参加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毕业。曾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师、监处副处长、预报处处长、计划财务司副司长。曾任北京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2005年8月-2016年12月,任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经参与组织多个大型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一等奖一项。2011年至2016年间,曾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编写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等。2013年6月,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重大事项联席会议”主任。自2012年至2016年,负责协调地震应急工作。曾多次参加破坏性地震的应急现场工作。曾任国务院派出的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2014年云南鲁甸、景谷、2015年新疆和田皮县等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导小组领队,并同时担任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总指挥。2015年出版《地震现场纪实》一书。退休后,曾受邀担任中国(深圳)国际应急产业博览会暨应急管理论坛第一至四届(2018至2021)大会主席。现担任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友会会长,应急管理大学(筹)顾问。

 

撰稿:林晓健

图片:林晓健、兰书钦

排版:李芒、郭文博

审核:吕孝礼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