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正文
 

推进“软科学”减灾和法制保障下“关口前移”工作

发布时间: 2015-06-08 12:47:08   作者:吕孝礼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教育活动。201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7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应《中国民政》邀请,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博士对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希望对各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有所启迪和借鉴。


原文请参考:《中国民政》2015年第9期,42-43页
 

认识减灾工作的内在科学规律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传统的防灾减灾工作更多依靠经验积累,传承性较弱,缺乏对工作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总结。随着防灾减灾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逐步加强了以高新技术装备及设施为代表的“硬科学项目投资,与此同时,以人、组织和制度体系为核心的软科学未得到足够重视。例如,预警工作中除了要重视各种预警发布渠道的技术装备建设之外,仍需要关注公众对于预警信息内容理解的差异、公众对沟通模式的选择偏好等“软科学因素。这些“软科学因素对预警工作成败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逐步完善对于减灾工作软科学要素的科学研究,充分认识其内在规律,使之成为“硬件发挥效力的有力支撑。

 

推进“软科学减灾工作,建议考虑下面两方面内容:一是摒弃减灾工作中的狭隘“技术装备决定论,统筹考虑“软科学要素在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鼓励各级政府部门以开放的姿态与相关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杜绝简单的科研项目外包。因减灾的软科学研究更多涉及到减灾工作自身的规律研究,缺少了政府机构的配合和深度参与,外部科研人员很难深入了解减灾工作的实际,从而难以发挥科研优势服务于减灾工作的软科学需求。

 

法制保障下的“关口前移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构建安全社区。各级政府和公众对于防灾减灾体系不同环节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灾害发生之后,公众和各级政府通常高度关注救灾相关工作,也会对救灾英雄给予隆重表彰和奖励。与之相对的是,灾害之后的长期重建、日常减灾和备灾等琐碎日常工作则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减灾和备灾工作的扎实投入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工作绩效。随之对减灾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个人难以获得与救灾英雄相当的关注和奖励。这种重救援轻减缓的现象并非中国特有,更多是由于减灾工作本身作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所决定的,即所有人都认为减灾工作很重要,但是各级政府和公众都难以对该政策领域保持持续关注。受此影响,灾害预防相关的日常工作难以获得足够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基于此,必要的法制和制度保障是弥补防灾减灾缺乏关注这一先天劣势的必要措施。同样,灾前对于减灾工作的扎实稳定投入可以挽救更多生命并减少财产损失,进而可以节省救灾时的巨额投入。

 

推进法制保障下的关口前移工作,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弥补日常减灾工作缺乏关注的先天不足:一是认识到减灾“关口前移的推进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努力,可进一步发挥国家减灾委的作用,加强与水利、地震、扶贫、国土等政策领域统筹协作,逐步做好风险排查和社区的脆弱性分析,逐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建议各级政府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加大对于减灾工作的制度激励,并逐步建立对于减灾工作“惰性较大政府部门的惩戒机制;三是逐步完善重大灾害事后调查的法律机制,对于因缺乏减灾措施或者贯彻减灾政策不力而致死致伤的政府部门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