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吕孝礼接受《半月谈》采访:从案例中凝练出应急岗位所必需的能力

发布时间: 2020-03-15 23:23:5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近日,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副教授接受《半月谈》采访,就基层安全防御中的“评估推动”议题发表了见解。以下是《半月谈》2020年第5期的内容节选。

 

作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的末端环节,定期进行科学全面的总结评估既是向社会公开回应公共关切的基础,也是实现未来应对机制、处置能力提升的第一环节。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除安全生产领域事故调查外,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总结评估报告,因存在科学性、系统性等缺陷,导致报告套路化、模板化普遍,无法起到应有的参考价值,难以推动相关政策落地。

 

 “自扫门前雪”,缺乏系统性

 

东部某省一位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总结评估以单一部门进行:“看似面面俱到,但跨部门协调等关键环节却成了无人触碰的‘空白区’。如果都是如此总结评估,对反思问题非常不利。”

 

 

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能力提升割裂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认为,目前突发事件总结评估的环节设计上,还存在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比如哪些主体参与,各主体什么时间介入,何时启动问责等,都需要考量和设计。

 

此外,由于干部队伍轮换等因素,导致评估总结真正沉淀为干部队伍应对处置能力的效果打了折扣。

 

表述套路化、模板化,总结评估报告参考性弱

 

半月谈记者查阅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定期发布的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发现,报告普遍存在回顾性强、参考性弱的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发布的年度报告同质化程度高,表述套路化、模板化,对工作机制反思、应对灾害指导意义弱。这种评估报告难以有效推动及时、灵活调整物资储备、优化应对办法。

 

如何让总结评估报告推动相关政策落地,成为能力提升的推动力?

 

一是从制度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立法、行政命令等方式对一些环节进行刚性约束,优化完善总结评估体系建设。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表示,要改变单一部门评估模式,对系统性总结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进行顶层设计。同时特定环节可考虑通过第三方评估。

 




二是创造“柔性”机会让经验得以分享1




吕孝礼表示:除了评估报告形式,我们发现例如利用干部培训等机会,创造自我剖析的机会,让有亲历经验的干部分享当时困难、挑战等,最终形成一些可供参考的案例,逐步凝练成为此类应急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能力要求。”

 

 

 




三是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例如多主体主导总结评估,形成多角度报告。

。例如多主体主导总结评估,形成多角度报告。


吕孝礼表示,美国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自然灾害总结评估报告有多份,包括用于白宫、参议院、众议院、联邦应急管理署等参考,反映出美国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总结评估的多角度性。

 

同时需要做好公众对公共安全事件事后调查的关切,除了做好最终调查结果的发布,也要做好过程管理。1

 

“比如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前后调查历经一段时间,调查委员会第一时间设置了专门的调查发布网站,不断公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可靠信息和取得的进展,而非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仅仅发布最终形成的评估报告”。

 


报道来源:《半月谈》

 

注:1 还原为作者在采访时表达的内容。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