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枫桥经验”

发布时间: 2020-01-16 11:55:4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近日,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薛澜教授,兼职研究人员钟开斌教授李明教授、刘冰副教授与其他来自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齐聚在“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绍兴,共同探讨具有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的地区社会治理模式。“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整套社会治理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具有典型意义,已经被写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下是薛澜教授、钟开斌教授、李明教授、刘冰副教授参与讨论发表的观点。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与发展




薛澜

 

枫桥经验是中国故事的生动内容,不仅在中国的社会治理发展,而且在全球冲突解决中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时代枫桥经验体现了几方面特征:首先,在各个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尤其是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充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真正发挥人民群众自治的能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在自治过程中表现出的巨大创造力。第三,坚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坚持矛盾不上交,充分运用沟通、说服、教育、协商等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创新了一套解决矛盾的办法。第四,枫桥经验是一个敏捷治理的典型例子,体现了以人为本、由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并具有适应性。第五,枫桥经验是精益管理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体现。这一点与江浙文化密切相关,一些具体措施正是社会领域的精益管理。第六,枫桥经验坚持预防优先。在应对风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预防优先、风险防范和底线思维。枫桥经验中的许多做法,比如“四前”工作法,体现了预防优先的理念。以上这些特征使得枫桥经验具有长期生命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还可以继续延伸和拓展。第一,枫桥经验体制方面经验还有哪些可以总结,特别是可复制的经验。第二,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在枫桥经验中,法治是重要的基础,社会规则如何能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仍然值得思考。第三,治理成本问题。比如在一些经济条件和文化实力不同的地区如何发展枫桥经验。第四,如何发挥枫桥经验的国际意义。这些问题仍值得研究。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社会治理意义




钟开斌

 

枫桥经验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发展性。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枫桥经验覆盖的领域和层级在不断拓展,从政法维稳延伸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乃至区域治国理政,从村社、乡镇扩展到县区、地市。二是系统性。枫桥经验强调整体治理,治理主体突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治理内容涉及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时段强调全程治理,包括前端治理、中端治理和末端治理;治理手段从传统方法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治理层级从基层一线村社治理,延伸至乡镇、县区、地市甚至更高层级。三是开放性。枫桥经验已经从地方性经验上升为全国性做法,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推广;它也可以并且应该成为在基层治理领域进行中外合作交流的一个绝佳范例。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三个定位




李明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第一,枫桥经验的当代定位是什么?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的说明,其中指出了制度定方向、促改革、防风险的作用。决定第九部分把枫桥经验放到第一段,我理解是将枫桥经验上升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论。第二,枫桥经验的传统定位是什么?中国古代一直讲“皇权不下县”,那么县以下靠的是什么?中国传统的宗族、士绅、家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治理是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弦歌不绝、薪火相传的密码,选择吸收是走向治理现代化的民族文明根基。第三,枫桥经验的国际定位是什么?当今世界各地的基层治理都有一些探索,比如,美国“邻里守望”“公众利益倡导人”,德国的“救援志愿者”、欧洲的“第一响应人”等做法值得学习,也说明枫桥经验具备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基础。

 




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社会运行逻辑




刘冰

 

枫桥经验最重要的特征是按照社会运行的规律解决社会问题,尊重中国乡村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熟人社会和人情社会,因此创造了有效化解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的实践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可以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方面的研究,梳理枫桥经验中制度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比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激励制度、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制度条件等,为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体制创新方面的经验,并借助地区社会治理国际论坛向世界传播。

 

内容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