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詹承豫等:打破学科壁垒 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23-02-23 14:00: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近日,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詹承豫教授与合作者就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于《中国应急管理报》发表《打破学科壁垒 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以下为全文内容。

 

 

 

图片

 

 

打破学科壁垒 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詹承豫 徐培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等要求。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以培养符合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求的专业人才为使命,是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关键举措。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既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跨学科培养模式存在不足,难以适应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战略要求。自2020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以来,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融合工学、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人才教育模式仍在探索当中。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需要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知识体系和培养体系交叉融合的格局,但目前这种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一方面,工学、理学和管理学等跨大学科门类的知识体系未能有效融合,无论在课程培养体系还是在知识体系构建方面,大部分都局限在单一学科中,甚至细分的二级学科之中。另一方面,工学、理学和管理学等一级学科类自身也未能实现有效交叉融合,各个不同的安全或灾害培养体系和知识体系仍处于隔离分散的状态。此外,由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实务性强,目前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实务工作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业务需求的匹配度不够,毕业生专业对口程度不高等。
应急管理领域选人难,育人和留人更难,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路径双重模糊。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和应急管理专业设置的时间都较短,使得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足够数据和案例支撑。一方面,应急管理部门通常需要承担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日常也需要二十四小时待命,客观上存在着责任大、工作苦、待遇低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应急管理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应急管理社会化、职业化进程缓慢,专业人才来源较为复杂,不利于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长期职业规划和发展。两者叠加,导致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选用存在困难,育人和留人更难,尤其是基层单位的专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应急管理专业高端人才不足,具有国际视野的跨风险领域拔尖人才尤为匮乏。基于当前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跨学科教育模式探索刚刚起步,国际国内各种类型安全突发事件风险交织叠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当前应急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不够清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风险领域应急管理专业拔尖人才迫在眉睫,但面对更多人、财、物方面的不确定性成本,加之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造成应急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培养难。另一方面,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求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进一步重视跨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培养,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在风险感知、风险研判、风险决策、风险预警及风险沟通等环节的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可见,在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要求下,我国应急管理专业高端人才的供给尚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特征。当前,虽然我国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应急管理二级学科,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所需的知识体系却超出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范畴。跨学科性既构成了应急管理专业的显著特征,也为应急管理专业教育的开展带来困扰。如何将侧重不同因素、关注不同层次、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是决定应急管理跨学科属性能否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如各类自然灾害、安全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下构成了应急管理情景必要的技术支撑,危机政治学与灾害社会学则提供了开展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等。目前来看,社会各界对跨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整合路径仍缺乏足够的共识,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讨论和检验。因此,当前阶段应急管理的跨学科性对其专业人才教育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应急管理实务工作考核评价的特殊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关口前移、久久为功,与此同时在考核方面存在直接考核评价难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急管理工作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一些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缺口较大。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依托,实现对公共安全治理全领域、全流程覆盖。现有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种种问题的表象之下,实际上是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发展理念的深层转化尚未完成,制约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体系的完善。如现有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并未充分照顾到政治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等新兴国家安全领域人才培养缺口的弥补,也较少体现基层应急、应急产业化及国际应急救援合作等“大应急”领域的相关内容。这都表明,当前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与格局存在局限,也是导致人才供给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内在因素。
推动人才教育发展的建议
融会贯通,深化应急管理的跨学科人才教育模式改革。面向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各项要求,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基础,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应凸显学科交融、理实贯通、情境导向的总体特征。学科交融要求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基础框架构建中国特色跨学科、“新文科”应急管理课程及教材体系。理实贯通即着力探索将应急管理实务改革进程同专业人才教育紧密结合,探索实现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育人模式。情境导向进一步要求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掌握某一个或多个公共安全治理情境的专精背景知识,能够深入解决特定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探索培养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路径。
强化选人用人留人,提高应急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竞争力。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抓手,明确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多方面提高职业竞争力。如在地方主要领导或关键岗位晋升中,适当向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倾斜或将应急管理专业能力纳入晋升考核标准之中。同时,在国家层面适当针对社区应急及应急产业化出台人才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整体的防灾减灾意识,鼓励更多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献身使命,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更为宽广的职业选择空间。在人才培养环节,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各高校应及时总结归纳,分析应急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向及求职中的问题,以实际数据开展针对性职业规划指导。当前,支撑应急管理专业长期发展的职业环境尚在形成中,而这一环境的形成需要来自各方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聚焦安全与风险等交叉领域,储备应急管理专业的前沿拔尖人才。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共同促进应急管理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我国目前安全与风险等交叉领域拔尖人才较为匮乏且分散的现状,可尝试由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对相关拔尖人才建档入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类交流互动,促进安全与风险等交叉领域专业人才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安全与风险等交叉领域专业拔尖人才储备,推动各类人才在政策标准制定、快速响应、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打破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壁垒,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未来要以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目标,深化应急管理学科教育体系改革,一方面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增加相关课程,如跨国应急管理、专业外语等,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有基础的高校可尝试开设涉外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系统提高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推动专业人才参与到应急管理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当中。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3年2月23日第7版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