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沙龙观点 | 张强:“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解读 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发展前瞻

发布时间: 2022-11-15 23:36:3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荐语: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10月27日下午,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联合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举办了“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响应专场沙龙”。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张强教授在沙龙中进行了主题分享。 

 

沙龙简介

图片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在新时代大应急体系建设中找准社会组织的位置和发力点,10月27日下午支持下,基金会救灾协调联合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于2022年10月27日下午举办了“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响应专场沙龙”

沙龙回顾 | 社会力量如何有序、有效、有力参与应急响应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教授在沙龙中进行了主题分享。现将观点纪要进行梳理,以便从业者和兴趣者交流学习。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解读
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发展前瞻

图片

01 引言:从全球灾害风险到中国式现代化

非常高兴我们能在这样一个充满确定性的面向未来的起点聚在一起,讨论对于十四五期间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一种展望。我想这一命题在当下讨论既是非常迫切的,也是着眼长远的,它意味着在一定的时间周期上我们需要如何去修订方案,也是我们在参与的方式路径和理念上的一种变革。
今天也特别感谢我们的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以及我们的支持方。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全行业的共识,才为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交流和交换这些经验,并共同去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体系提供可能。今天我的分享将主要针对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应急体系中的一些未来政策,为大家做一些要点梳理。
说到政策要点,我们其实既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我们既要有历史的回顾,也要看到未来的路径上的一些可能性。总书记曾用“惊涛骇浪”来形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想这一形容在我们所涉及的领域中也有充分体现。从全球来看,世界最主要的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所带给我们的挑战依旧严峻。这些风险的存在与我们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也是非常耦合的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资源的管理、数字化的普及、疫情的控制等等不仅是中国的议题,也是全球的议题。这样的情势犹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原因有三其一当然是全球灾害的频发其二是世界各地所受灾害威胁的大部分是中低收入人群最后一个原因是人道需求,目前全球超过1%的人口流离失所,43个国家中有4500万人生活在饥饿边缘。这些都会带来一种全球压力。

图片

具体到我们国家对于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理念上,我们过去讲中国特色,更多讲的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早在2019年,中央就已经明确这一个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讲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非常明晰地提出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也就是说把这些能力嵌入到一个更为宏观、更为基础的一个体系下。
在这个体系的四个过程中有两个地方都谈到了治理。因为治理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关联,我想这一表述实际上也是我们党在国家策略和国家底层逻辑上明确的一个战略路径

图片

下面我会具体结合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今年的6月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等内容具体来谈一谈对于十三五期间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回顾,也展望一下在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在二十大之后,我们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和探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框架中可能会面临的发展机遇

02 十三五期间关于应急管理体系的回顾

回顾十三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快速的进展。首先是表现在制度环境上。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设立对我们整个应急管理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样一个部门的调整和建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新体制。这一体制不仅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也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许多慈善捐赠与政府职能覆盖的平行和交互发展,例如一些在社会力量管理或者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的进展。
图片
其次是表现在治理格局层面。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去探索建构协同治理的新格局,贯彻落实系统治理的新思路。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为例,目前,我们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已经呈现出以国家的力量为主体,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的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四方融合局面,我想这个例子正是在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格局这一领域上的体现。
最后是表现在实践发展层面。目前,在民政等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应急力量已有约1700余支计4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0年,全国社会应急力量累计参与救灾救援约30万人次,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约180万人次。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取得突出成效,探索形成了多样化发展模式。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增强了灾害中的物质支持,也为全国人民带来了抗击灾害的希望和力量。

 

03 “十四五”规划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遇探析

展望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继续抓住规划里所提到的那些要点和龙头,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就是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加强制度设计,抓住制度保障日益健全的机遇,推动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提升治理主体协同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梳理出制度共建和优化的方案,使其既包含政策部门,也涵盖我们的社会伙伴们。

其次我们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构建跨部门、多层级、跨区域合作,推动治理结构网络化。一是平战结合,建立常态联络机制+非常态协调响应平台,彰显出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化、广泛化;二是跨域联动,开展属地响应的同时打破空间边界,利用“网上”“网下”联动优势,实现力量的跨区域调动以处置跨区域灾情;三是构建网络,协同应对各类复杂性、系统性风险,我们所谓的人民防线背后的无缝对接其实就是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还要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使治理场域趋向基层化,形成基层治理微观单元。最后一个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专业化发展,强化治理工具系统性,供给创新性应急管理人才,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04 “十四五”期间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

具体到“十四五”期间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五级政府体系和灾害管理周期进行探讨。比如在防灾减灾这一阶段中,专业化,社会化和社区化该如何结合?

我们可以深化“五社联动”,加快实现社区“三个有”格局,做到有社区“第一响应人”队伍、有参与式的社区风险地图、家家户户有家庭减灾计划,形成从社区到家庭再到个体的联动链条。在具体上,我们还可以创新我们的伙伴关系,增强物资储备和智能化调配,实现社会组织和企业过去所讲的公司合作伙伴关系。

在常态化的能力建设上,我们要始终抓住“人才”和“创新”两个关键点,社会组织可积极与业务部门、高校开展合作,推动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基金会在捐赠方向上加大在巨灾基础研究及救灾数字化平台应用等技术方面的创新支持,重点关注防灾减灾救灾的核心技术产品。

图片

灾害应急响应阶段,我们又该怎样加强我们的效能、建立一个有序、有力、有效的组群?首先,我们需要建立组织层面的应急预案,推动制度化、 专业化、 规范化参与,在这一方面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其次,我们要开展灾害的社会影响评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特色。最后,我们需要搭建行业信息协同机制,保障慈善资源的精准高效配置,探索运用基础化的科学手段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灾后重建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在恢复重建中推动长效服务供给,确保灾后支持的可持续性,比如可以建立灾后的一个长期的重建基金。其次我们需要建立灾后重建的监测评估机制,有机统筹发展与安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投入不仅仅是让它恢复发展,还要让它能够更加有韧性地实现我们的安全防护。更为深入的一点是,面向不确定性的时代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应对不确定性的学习型社区,通过人类主动的学习和适应来抵消未来的不确定性。

图片

希望通过今天我们对于风险来源的了解和对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中安全治理格局的底层逻辑的把握,我们能够更有底气地去建构一条人民防线,真正实现社会力量的有序有力有效参与,推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安全发展,谢谢大家!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