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发布时间: 2022-11-15 23:35:3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编者按

前不久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如何深学细悟、融会贯通?如何贯彻落实、推动工作?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导,理解和走好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路子?如何认识和把握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给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的实践要求?如何理解和把握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存在哪些短板、有何对策?
日前,应中国应急管理报邀请,多位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学术委员会成员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把握历史方位
瞄准发展之需 回应人民期盼
党的二十大报告宣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引领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学者认为,3万余字的报告,凝聚党心民心,把面临的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把握住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要求,为新征程上的应急管理工作明确了行动路径。
“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同时,不同风险之间相互耦合、叠加、演化,相互交织,极易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风险综合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钟开斌认为,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是把应急管理工作放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中统筹谋划和布局的,意义深远。

聚焦主要任务

针对现实之问 直面突出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项工作时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未来五年党的战略任务展开。

谋深虑远,方能行稳致远。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学者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非常强,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在深入调查、广开言路、集智聚力基础上,凝练出新提法、新举措、新行动清单。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安全生产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应急管理事业任重道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认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这一新提法新要求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的安全风险总是复杂多样、耦合叠加的,这必然要求在风险治理过程中树立大安全大应急的理念与意识,切实改变单一部门处置单一风险的传统模式,切实在提升专业处置能力基础上,加强各相关部门或主体的系统联动与协同治理。
“在当今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下,突发事件复杂多样、连锁联动,形成灾害链和风险综合体,同时各种全域性大灾巨灾时有发生。”钟开斌认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应对错综复杂公共安全形势的需要,是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优化协同高效”重要原则的具体举措,凸显了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思路。
从事40多年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成员刘铁民认为,近年来,事故灾难集中发生的领域、演变经过等在悄然发生变化,反映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安全问题的表象区别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关注更多、期待更高。
“早期我国面临的安全生产突出矛盾集中在矿山领域,而后危险化学品风险日益突出,近几年我们发现,事故往往发生在一些过去认为的非典型的行业领域,如平台经济等。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来解决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愈发困难。”刘铁民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时作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部署,是直面当下风险形势、聚焦重点问题作出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提出的实践要求

坚持系统观念尽快补齐短板
“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不断开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既往的探索体现出大安全大应急的思路。”钟开斌认为,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综合领导机构,如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委员会,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协作机制,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联动协调机制、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等;建立健全全周期治理模式,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安全城市理念,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制订安全城市的规划措施,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等等。
钟开斌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站在既往探索之上,更加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要根据突发事件复杂演化机理,探索建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层级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的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前后衔接的工作格局,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合力。”钟开斌建议。
“近年来,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在持续加强,以前的‘末位’或‘挂职’领导分管安全生产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很多地方的安全生产委员会都实行了‘双主任’制。刘铁民认为,我们应总结这些经验,运用到强化建设各议事协调机构中去,切实提高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的能力,以更好处置特别重大事故、防范应对极端灾害等。
刘铁民进一步介绍,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原有的部门机构运行模式会被打破,需要我们进行多主体协调。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建立现场应急指挥机制,设总指挥机构、安全官、信息官等等,以完善稳定的机制保障人员各司其职、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从而确保处置更加有力有序。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着力关口前移 坚持预防为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刘铁民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有关事前预防的要求,是现代风险治理思想的体现。目前来看,在企业、社会层面,很多人对风险治理工作了解不透彻,对安全生产法、中央有关文件学习不深不透,理解存在偏差。他建议,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坚定不移实施隐患动态清零。
钟开斌认为,做好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谋划,立足我国处在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的大背景来全面布局。
他建议,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防风险、促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能力;积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方位开展重大风险评估,开展巨灾情景构建演练,做好应对大灾巨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彭宗超介绍,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方面,有益实践众多,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转型还远未完成。
彭宗超认为,目前,还存在风险评估运用范围有限,预案准备不够深化细化,预案演练真实性不足,安全与应急科普宣传覆盖面有限、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他建议,更加重视风险评估机制的推广应用、做好重大新发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提前做好最坏情景和峰值压力情景的危机准备,更多引入逼真演练和无脚本桌面推演等,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地增强公民安全与应急意识,增强职业安全风险与应急意识,开展意识、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科普宣教。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瞄准现实需求 完善协调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
“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凸显出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彭宗超认为,应进一步居安思危,做好最坏情景假定和最优资源配置方案,加强地区协同整合和地区互助联动机制建设等。
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内容体现出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全流程一体化风险防控,特别重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特别重视区域应急力量一体化建设等。“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常规应急情景的处置和常规保障能力建设上,要更加关注非常规、峰值压力情景下的处置和保障能力建设。”彭宗超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