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破解成功避险背后的密码

发布时间: 2021-08-06 22:02:2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今天,《中国应急管理报》发表题为“破解成功避险背后的密码”的文章,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接受该报采访。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功避险的背后,是各地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强化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的生动实践,体现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理念,为成功避险提供了基本遵循

 

■本报记者 罗地生

 

一声异响,听出滑坡征兆;一潭浑水,窥得山洪之危。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成功避险案例在多地上演。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功避险的背后,是各地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强化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的生动实践,体现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理念,为成功避险提供了基本遵循。


向实践寻求经验,用经验指导实践。破解成功避险背后的密码,总结成功经验,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本领,可以为提升基层避险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借鉴和启迪。


落实责任是刚性要求

防灾减灾救灾是一个“细致活儿”“实在活儿”。落实责任就是要把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制度和要求抓实、抓紧、抓细、抓落地

 

防灾减灾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想隐患早发现、早上报,不折不扣地落实基层责任、强化巡查防守是刚性要求。知道隐患在哪里,灾害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才能成功避免人员伤亡。


看到自己的房子只剩一堆砖石瓦砾,湖北省五峰县五峰镇黄粮坪村村民史文明心有余悸。7月18日8时,黄粮坪村几名村干部发现史文明家附近林地有一条裂缝,便立即劝说史文明搬家。12小时后,瞬间崩塌的山体冲垮了史文明的房屋。


史文明的这次安全转移,得益于该县持续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划片包户”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上下一盘棋,统筹推进,联防联控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0年6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高田镇乐响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沙子溪水库管理员杨贻贵收到暴雨红色预警后,牢记职责,连夜值守。次日,当他发现堤坝出现渗水后,立即鸣锣示警。 在沙子溪村被淹前,全村170户600余人迅速转移,无人伤亡。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应急管理局建立险情观测行业责任清单、避让撤离属地责任清单、应急救援综合责任清单,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时间节点。2019年10月6日,巴州区光辉镇发生一起山体滑坡,致3户农房被埋,但无人伤亡,便得益于该机制的顺畅运行。


“防灾减灾救灾是一个‘细致活儿’‘实在活儿’。落实责任就是要把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制度和要求抓实、抓紧、抓细、抓落地,特别是要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单元的作用,让应急管理的指令避免止于‘最后一公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说。


科技手段是有力支撑

借助科技手段,推进“人防+技防”灾害监测系统建设,不仅为地质灾害防控插上“科技翅膀”,也为成功避险提供有力支撑

 

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和突发性、滞后性强等特点,完全依赖人工巡查,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疏忽遗漏的风险。借助科技手段,推进“人防+技防”灾害监测系统建设,不仅为地质灾害防控插上“科技翅膀”,也为成功避险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7月6日,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发生山体滑坡。石门县通过北斗卫星预警系统成功预知了此次灾害,将隐患点周边6户20名村民提前转移到安全区域。


2020年10月5日,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川村黑方台党川7号滑坡体处发生滑坡。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前13分钟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滑坡临滑时间预报,为当地做好防灾准备争取了宝贵时间。


浙江省江山市开创“网格+应急”预警信息直推模式,依托全科网格“掌上基层”APP,将风险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全市专职网格员,由网格员对信息进行扩面传递,使农村居民预警覆盖率达95%以上。


广东省佛山市制作“避难场所一键导航”H5,群众可以搜索到离村子最近的避难场所,实现一键导航、安全到达。


“人防+技防”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但王宏伟提醒,防灾减灾救灾不能片面强调技术的赋能作用而忽视人的作用,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主义”,犯“唯武器论”的错误,进而输掉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战争”。

 

健全机制是根本保障

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建立健全监测排查、群测群防机制等,形成工作合力,是成功避险的根本保障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建立健全监测排查、群测群防机制等,形成工作合力,是成功避险的根本保障。王宏伟表示,机制建设一定要走在应急响应前面,以确保临危不惧、临危不乱。

 

2020年6月8日深夜,广东省清远市源潭镇迎咀村发生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但该村成功避免了55人伤亡。这其中,广东省建立的短时临近强降雨精细预报预警机制功不可没。该机制可逐时将未来1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的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到受强降雨影响的区域,为人员转移留出时间。

 

机构改革后,四川省泸州市整合应急管理、消防、地震、地质水旱灾害防治相关职责,形成“安委会+应急委+减灾委”的“三委会”工作机制,统筹掌握各行业领域灾害信息。2020年7月17日,该市纳溪区打古镇发生山体滑坡,利用“三委会”工作机制,该市第一时间调度基层干部获得准确灾情信息,让92人成功避险。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成功避险50余起,连续11年未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这缘自该县构建的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为原则,纵向建立县乡村三级防治网络,横向建立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模式,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全域覆盖、多级联动。

 

在重庆市云阳县,由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建立的“四重”网格制度,为群众编织了一张“安全网”。2020年7月17日,该县云阳镇三坪村团包山体滑坡中前部发生强烈变形。“四重”网格员协调联动,提前将滑坡威胁范围内的2户4人全部成功撤离。


提前转移是首要原则

我国大规模群众转移的组织和动员体系更为完善,充分体现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工作思路和对公众生命负责的态度

 

宁愿事前听骂声,不愿事后听哭声。作为灾害预警链条上的最后一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灾害发生前迅速将受威胁对象转移至安全区域,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是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坚守的原则。

 

7月15日19时20分许,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鸡场镇箐头村周家坡组蒋家包包发生1起垮塌地质灾害,造成3栋房屋倒塌,无人员伤亡。该隐患点是在灾害发生11天前被发现的,而当地相关部门在9天前已组织受威胁区域55户211人提前撤离。真正做到了发现隐患后,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这里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大家赶快跟我们走!”7月3日11时,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水东镇刘家渡村发布撤离通知,该镇全体党政班子成员、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劝导群众撤离。在干部群众的通力合作下,全镇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8户74名群众全部安全撤离。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每户一对接、每村一台账、每镇一张网、每灾一行动”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提前转移老幼病残孕人员。在2020年5月21日特大暴雨灾害中,该区果断转移受威胁人员3249人。

 

2020年7月11日,四川省泸州市皇华镇遭遇暴雨袭击。镇党委书记陈瑚决定全镇干部取消周末休假,一时间,铜锣声、警报声、拍门声响彻夜空。当晚,陈瑚带领镇村干部,在暴雨中安全转移2765人。

 

宁愿转移后没发生,也不能发生后没转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表示,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大规模群众转移的组织和动员体系更为完善,充分体现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工作思路和对公众生命负责的态度。

 

培训演练是重要途径

汝果欲应急,功夫在事前。常态化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可以把避险转移的动作格式化,对提高避险转移实效性、安全性和有序性意义重大

 

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临灾征兆,及时上报险情,成功避险,识灾避灾是关键。而要提高识灾避灾能力,加强培训和演练是最重要的途径。平时功课做得足,关键时刻才能从容应对。

 

2021年7月5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多条山沟齐发泥石流,但该乡只用了半小时,就将分散在各处的251户1042名群众安全转移。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中,注重培训和演练是重大加分项。该乡每年开展4次至5次应急避险演练,让干部和群众知道灾害来临前怎么跑、跑得准。

 

村民王七斤家距避险点最远。通过多次演练,他从家撤离到避险点只需8分钟,“只要听见警报响,马上撤离,沿着哪条路跑,一清二楚”。

 

2021年6月28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匡河镇分水岭村党支部书记、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朱双全巡查到7组鄂家塆时,发现水塘的水特别浑浊。结合平常的培训,他迅速上报灾害风险隐患信息,一场滑坡险情得以成功处置。

 

早在入汛前,匡河镇就请来专家为各村党支部书记和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授课,对分数不达标的进行约谈。经过反复培训,使其基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了识灾避灾能力。

 

2020年8月17日,甘肃省文县石鸡坝镇水磨沟暴发泥石流灾害,一小时降雨100毫米,半小时内两次激发泥石流。如此紧急的情势下,3000余人成功避险,除了当地建立了严密的地质灾害防范体系外,更离不开常态化培训演练的落实,使得“警惕”二字深深刻在了干部群众心中。

 

正如王宏伟所说,汝果欲应急,功夫在事前。常态化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可以把避险转移的动作格式化,对提高避险转移实效性、安全性和有序性意义重大。

 

吕孝礼也认为,模拟灾害的发生,开展演练和实际操作,对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演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通过演练提升能力的专业性。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刘传正告诉记者,这些成功避险案例充分反映了我国城乡、社区、个人、家庭、单位和基层组织越来越充分认识到防灾减灾是一种自我主导责任,主动实施“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和自我救治”,这是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只要群众的避险意识不断受到有组织地激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就会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就会安全智慧地前行。”他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伟兵看来,防灾减灾工作关键是“防”。要针对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地形、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化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灾害防御工作,及时总结成功避险经验,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其自我保障能力。同时,结合当前开展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以往的成功经验,编制符合地方实际的灾害风险及防范图,辨识灾害高风险区,总结避险举措,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减轻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图片

2021年6月23日至7月5日,面对崩塌、滑坡等灾害连袭,广西壮族自治区利用新安装的先进监测设备,在12天内成功应对9起地质灾害,紧急撤离332人,避免56人可能因灾伤亡。

Tags: 本文暂无Tags!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201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Center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CCMR